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滚动新闻

经济制度变迁与市场经济理论演进30年

2009-04-16 15:07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纵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程,就是制度创新和制度结构的变迁过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的面向市场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变迁,成为改革中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正如董辅礽先生所言:“在我国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后,研究市场问题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要求。”因此,自1978年以来的经济制度的变迁与市场经济理论的演进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

经济制度变迁的开端与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步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历程。1979年3月,陈云在《计划与市场》讲话提纲中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就是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1979年11月,邓小平在同外宾的谈话中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0世纪80年代初,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开始提出,这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商品经济而不再是计划经济,有计划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以惊人的胆识和创造精神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此,随着商品、货币与市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在为“市场”正名的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涉及到经济制度中最为核心的两个问题:所有制结构与分配制度。

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与市场经济所有制理论的演进

30年来,我国在所有制制度变迁上所取得的成就与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不同时期出台的关于所有制改革的重大方针息息相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对所有制理论进行了不断的创新。这些创新大多集中在党中央历次全会颁布的正式文件关于所有制问题的论断中:

1981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82年,十二大一方面强调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提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其中多种经济形式主要是指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在《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报告》中,开始提出“多种形式的所有制”;

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

1987年,十三大提出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1992年,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份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

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

1997年,十五大则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下来;

2001年,十六大把基本经济制度概括为“两个毫不动摇”;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等主张;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市场经济以权利均等、自由选择、公平竞争为原则,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动力,通过优胜劣汰来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所以,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凝固在不可流动的所有制性质的界定之上。每次所有制结构的变革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都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有制结构的变革有自身的规律,这一规律可以简单概括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上述党中央文件和国务院关于所有制指导方针上的重大突破都分别在各个时期推动了我国所有制制度的变迁和演进。我国的所有制改革始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并与一次次解放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分配制度的变迁与市场经济分配理论的演进

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建立和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始了市场导向的改革,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同时,伴随着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不断加速,中国经济开始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经济转型。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变迁。

中国转型期分配制度基本上沿着以下路径变迁,即从传统的计划化和二元化的分配制度,逐渐向分配规则市场化、分配决策分散化、分配形式多样化的分配制度演进;同时,从传统的、单一的分配制度,逐渐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混合型分配制度演进。市场化分配强调分配事项通过平等自愿的市场交易来决定,而不是由计划当局来单边决定。分配决策分散化强调分配决策是由参与各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由某一分配主体集中决策。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今天,收入分配制度已不能简单划分为城乡二元格局,而是多元的分配格局。另外,转型期中国分配制度变迁逐渐演化出一种混合型的收入分配制度,它突破了过去只允许劳动参与分配的传统分配规则,逐步确立了劳动和非劳动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分配制度。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编辑:肖亭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