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甫说,他是开国大典当天早晨7点才接到担当护旗手任务的。记者 李志华 摄
1951年,李元甫(左)和另一名护旗手卢喜钟,推着首长的自行车照了一张合影。图片由李元甫提供
“开国大典时,我是四名国旗护旗手之一。”忆起60年前的往事,家住工农路省建行宿舍的李元甫老先生心潮澎湃。
当天清晨才接到任务
1949年10月1日清晨7时许。北京东四南大街史家胡同8号,北平市纠察总队一大队就驻在那里。
担当警卫员职务的李元甫刚吃过早饭,就被一位参谋叫住了:“李元甫,迅速到食堂门口集合!”与李元甫同时集合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一大队的刘俊英、藏图弟和卢喜钟。这位参谋压低声音严肃地说:“交给你们一项光荣的任务,在开国大典上做五星红旗的护旗手,无论如何,一定要保证咱们的国旗顺利升起。你们现在立刻赶到天安门广场。”
闻听此言,四个人既激动又紧张,顾不得多想,一路穿东安市场、经王府井、过北京饭店,飞奔而去。3公里的路程,他们以最快速度赶到了天安门广场。
电动升旗装置预演出问题
这“天大的幸运”咋就突然落到李元甫他们头上了呢?李元甫事后才知道,背后的故事还颇富戏剧性。
建国前的北京,“胡同赛过牛毛,特务和流氓也赛过牛毛。”社会治安非常复杂。李元甫所在的北平市纠察总队一大队除了完成公开的警卫任务外,还要派大量的便衣监视社会动态,跟踪嫌疑分子,以肃清对开国大典的不安全隐患。
离开国大典只剩三四个月,天安门前还是一个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的广场。“光野鸟、野鸽子粪就拉走了5车,杂草更别提了,都有半人高,广场更是坑坑洼洼。”李元甫告诉记者,当时,叶剑英元帅曾下令,凡是出城的车,不管公车还是私车,每次出城都要拉一车垃圾出去。国家还调集了大批能工巧匠,对天安门城楼、金水桥以及天安门广场进行了维修装饰。
1949年9月30日,开国大典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22米高的铁制旗杆傲然矗立,电动升旗装置安装完毕,正在做最后的调试。
谁料,到了当天夜里预演升旗时,国旗到了旗杆的中间就停止了。 那天晚上有点小风,但是任凭小风左一下右一下拍打,巨大的红旗仍然飘扬不起来,好像挺悲痛似地成了半旗。有人善意地解释了这件事:当时,天安门国旗杆的南面,正破土动工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在预演升旗的前几个小时,举行了纪念碑奠基仪式,毛主席亲手铲下了第一锨土。这面有灵气的国旗,在它第一次升起的时候,不忘为国捐躯的820万英灵,自动升半旗向英烈致哀。老百姓都传说那一块红布通人性。
这件事渐渐传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
“人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实那天是因为机械装置出现了故障。”李元甫说。后来,经过反复维修,改制调试,到10月1日的凌晨,才调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