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程志强(左二—)高擎“八一”军旗通过天安门。孟昭瑞 摄
作者小传:程志强:1973年12月入伍,26年从事仪仗工作,被誉为“中国第一兵”,曾荣立一等功。
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盛典,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天安门广场上检阅了由三军诸兵种组成的部队,这是新中国自1959年国庆阅兵以来相隔25年后,一次公开展示自己的武装力量。我作为阅兵军旗手,高擎着火红的“八一”军旗,引导受阅大军气势磅礴地通过天安门,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虽然这已经是25年前的事了,但参加阅兵时的一幕幕情景已深深镌刻在了我的心中。记得那是1984年1月5日,北京卫戍区召开国庆35周年阅兵工作会议,会议传达贯彻了军委、总部、军区对阅兵工作的指示,下达了卫戍区的任务和要求,其中三军仪仗队179人组成军旗方队,138人担负标兵任务。这打破以往由解放军军事学院扛大旗的惯例。
这年,历史给了我一个机遇。上级党委决定,让我在这次阅兵式上担任军旗手。军旗手是整个受阅大军的排头兵,数十个受阅方队都要跟着军旗手的步伐走,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这一年,我29岁,担任这等重大规模阅兵式上的军旗手,对我的体力与毅力都是一种考验。但我毅然扛起了这杆“八一”军旗,并立下了军令状!
我接受了这个无比光荣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后,很快就投入了训练。
北京气温高达40摄氏度,没有一丝阴凉的操场上,我扛着“八一”军旗走着正步,汗水湿透了我的礼服,马靴变成了小水槽。
那次的“八一”军旗,旗杆是用铝铁制成,重7.5公斤,高6米,直径3厘米,加上旗帜和风的张力,整个重量在50公斤上下。这么沉的旗杆要保证它始终直立不抖动,在一般人手里攥上十几分钟,就会胳膊发酸,把持不稳。
更难的是,不管风力大小、风向如何变化,军旗手必须始终做到军姿绝对标准,步幅绝对准确,步速绝对均匀,走向绝对笔直。
为了练好举旗,我把旗杆换成重上好几倍的旧钢管,再给钢管里灌满沙子,每天上千次地重复训练举旗、劈旗动作。由于我的双手日复一日地与金属旗杆摩擦,手掌特别是五指联接处,破皮溃烂,结满了血泡,4根旗杆都被我攥烂了。
那时,白天训练,晚上我骑着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反复熟悉和丈量阅兵路线。在上百次的丈量之后,我发现预定的743.25米阅兵线,恰好是1984块方砖,我用标准的正步步幅量出这段距离要走991步,8分33秒。我把这些数字牢牢记在心里,按照距离调整步幅,每天都要顶着高温练上几十个来回,把训练场“搬”到了天安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