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交通警察在北京长安街指挥交通。
1950年10月1日,少年儿童队方阵行进在长安街。
1952年2月东长安街雪景。本版图片新华社资料图片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今年57岁的吕大千几乎一辈子都没离开过长安街,直到今年春天。
为了国庆60周年,长安街时隔10年再次大修,他终于离开住了40多年的石碑胡同。眼看着旧宅门口变成五上五下的车道,他说,长安街修了这么多次,就属这次变化大,一下子开阔了。
胡同安家
1952年,吕大千出生在人民大会堂西侧的花园大院15号。1966年,花园大院预备拆除,他和老街坊们搬到了不远处的石碑胡同,出门就是新华门,转个弯就能看到天安门广场。
吕大千住的石碑胡同11号院是个三合院,3户人家十五六口人住在一起。小院门口的门楼,两边儿的太平柱顶着半圆形门楼,雕着“一团和气”的图案,门口一边儿蹲着一个石狮子,虎虎有生气。
老北京人最传统的岁月里,日子热热闹闹地过着。
拆迁传闻
时光日复一日,吕大千每天经过的这几条胡同、几条街,也在悄悄改变着面貌。
先是1984年,吕大千的闺女出生了,他们全家第一次听到了拆迁的传闻。附近预备建一个大型的政府综合办公楼,就位于现在国家大剧院的地方。吕大千眼看着家门口多出来一个10米多深的大坑,心想,大楼建起来了,自家也该变成绿地了,估计快搬家了。
大坑昼夜施工,探照灯把家里照得通明瓦亮,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多,大楼停工了,说是没批下来。吕大千一家也没搬成。
再后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坑”有了新的规划,向南扩张。吕大千读过的86中也没了。“1958年,用盖人民大会堂剩下的材料盖起来的。”他说,盖学校用的水泥标号特别高,过去上学做值日一拖地,水泥地面铮亮。
影院谢幕
到了1998年左右,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长安街开始大修。
吕大千记忆最深的,就是拆掉了他工作过的首都电影院。“1936年的老式西洋建筑,灰红相间的二层小楼,砖混结构,漂亮,拆了真可惜。”
吕大千年轻的时候爱画画,就在首都电影院画电影海报,画过《红色娘子军》、画过《沙家浜》,后来有了外国电影,还画过朝鲜的《卖花姑娘》,画好了就拿到电影院门口的大牌子上贴起来,“就跟在长安街上展览一样,心里美。”
老屋拆除
在石碑胡同11号院住了40多年后,今年3月,拆迁告示贴到了家门口,说是为了迎接国庆60周年,长安街要再次大修。“这可是政治任务,没啥说的。”他们家很快签了协议。
3月28日,是自己的家开始拆除的日子。吕大千特意赶回来看了一眼。这天,他在日记里工工整整地写下:“看到拆迁工人在屋顶揭瓦,我不知怎么,高兴不起来。”
与自己的家一起被拆除的,还有吕大千年轻时每天路过的六部口邮局,“打我记事儿就有啦。”每次新邮发售的时候,这栋黄色的小房子里,就会变得熙熙攘攘。
新居生活
老屋拆了,吕大千搬到东三环三元桥去了,“生活肯定是方便多了,卫生间厨房什么都有,比住石碑胡同那会儿强多了。”但是周围浓厚的商业氛围,层层叠叠的摩天大楼,和老北京太不一样了。
现在,吕大千时不时还会回石碑胡同看看,有时候还能碰到老朋友,一起说说话,聊聊过去的事儿。他说,毕竟一辈子都在这里。他还说,过去长安街到了新华门一带就猛然狭窄起来,这次修完以后,长安街整个儿一样宽了,真开阔。
■ 链接
长安街大事记
最早的长安街指东单到西单,长约3公里。1999年长安街向东整治延长到通州区,向西整治延长到首钢,全长约46公里。
1950年
从东单到府前街东口2.4公里的道路上方兴建了林荫大道工程。沿路种植四排高大乔木。
1953年
拓宽建国门至西大望路,自7米扩展到10米。
1955年
南长街南口以西到西单路口拓宽。
1956年
打通长安街向西道路,修建西单至复兴门段工程。
1958年
打通长安街向东道路,修建东单至建国门段工程。
1985年
新的长安街规划通过,提出长安街两侧建筑距离应为120米。
1999年
完成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环境整治,西单文化广场、王府井步行街改造。
编辑:马原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