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温馨的救灾讲述者
其他英模讲述的事迹一个比一个惨烈,而蒋晓娟的故事是最温馨的
伴随着英模称号的,除了掌声,还有质疑。
按照一位民警的说法,以前很多警察兄弟抛头颅、洒热血,致伤致残,都评不上一个二级英模,而蒋晓娟只是做好了职责内的事情,“含金量似乎不太够。”
但这种质疑,并不影响人们广泛地被感动。
6月初,何俊接到上级电话,中宣部、中组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开始联合组织抗震救灾英模报告团,蒋晓娟入选,将开始在全国进行巡回报告。
何俊陪着蒋晓娟到了北京,帮着她润色修改报告稿。何俊和蒋晓娟商量,他们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也不去刻意描述地震惨烈的场面。蒋晓娟的想法是,“我只用一些平实、自然的语言,去讲述当时的情况”。
效果,果然不同。
坐在下面听了报告会的江油市委宣传部一位干部记得,其他英模讲述的事迹一个比一个惨烈,而蒋晓娟的故事是最温馨的。每次报告完,许多人都抢着和她握手、合影,请她签名。
“以前的英模非死即伤,蒋晓娟被授予英模,彰显了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时代精神的变迁”,这位干部说。
江油市的“名片”
有关人士说,蒋晓娟的提拔是将她的名人效应和榜样力量发挥到最大
6月19日,一份任职通知发出。蒋晓娟在市委常委会上全票通过,被破格提拔为江油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政委。
江油市委组织部干部任免的负责人苏永建说,市委的决定是从长远出发。蒋晓娟的提拔是将她的名人效应和榜样力量发挥到最大,成为江油的标志和榜样。
7月2日,正在北京参加抗震救灾英模报告团的蒋晓娟,被紧急召到郑州。
第二天下午,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蒋晓娟第一个上台作报告,也是她获提拔后的首次亮相。
江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蒲永见说,蒋晓娟的报告反响很大,“很感人,拉近了与对口援建省份人民和灾区人民的距离”。
安排,煞费苦心。
江油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蒲方方介绍,江油市组织“河南感恩行”,是他点名安排蒋晓娟参加的。“她是我们江油的名片,让她参加感恩行,可以拉近我们与河南的距离,也是为江油争取新的支持”。
感恩之旅取得成功。报告会后,河南省紧接着召开了“支援江油重建动员大会”。
江油市委宣传部理论股股长刘霄觉得,蒋晓娟是江油通向外界的“一个桥梁”。“江油市没有被划为极重灾区,不被外界了解多少,但是江油作为工业重镇,虽然死的人不是很多,可经济受的内伤非常严重”。刘霄说,通过蒋晓娟,可以让外界更加关注江油,支持江油。
确实有人通过蒋晓娟知道了江油市。
江油市公安局政治处的干警陈利萍记得,她到外地去,许多人一听说她来自江油,都要问她,“蒋晓娟怎么样了”。
“江油组织去外地的重大活动,外地或上面的领导来江油视察,她经常要去参加”,在陈利萍眼中,蒋晓娟是一个骄傲。
一年来,这个江油的“名片”已被加载了越来越多的荣誉,“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
引发争议的破格提拔者
有人认为,人性之美不代表能力之高,不能把领导职务当成奖品来奖励英雄模范
去年8月,从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回来,副政委蒋晓娟正式履新。
被说成是“破格提拔”,蒋晓娟有些不乐意。
她说,自己现在是副科级,在公务员序列上,从科员到副科级不过是一步升迁。
不过,在江油市公安局一位干警看来,这无疑是“质的飞跃”。
这位干警介绍,作为县级市的江油,一位普通巡警如果要升为副政委,首先需要工作一段时间,提为副中队长,然后经过最少一年,到中队长,再熬上若干年,幸运的话可能当上副大队长,再过几年,才有可能成为大队长。
而大队长和副政委虽然同为副科级,但是后者身份是局领导,更高一级。
“许多人熬上一辈子也可能没有希望当上副政委”,这位干警说。
网络上的质疑也蜂拥而至。
一些人认为,人性之美不代表能力之高,不能把领导职务当成奖品来奖励英雄模范,蒋晓娟是否具备了一个公安局副政委的领导素质,人们有理由为此担心。
面对这些,媒体报道,蒋晓娟曾情绪很不稳定,数次去做心理辅导。
如今,蒋晓娟对这些不肯详述。
她说,最初还上网查看关于她的新闻和网友评论,后来就不看了,“别人说什么,是大家的自由。想太多了,压力太大,精神会崩溃的。我只想把眼前的工作做好”。
在江油市公安局政治处副主任江洁萍看来,平平淡淡的生活对蒋晓娟最好,她希望能让蒋晓娟“自由地生活、成长,不要让她感到自己是一个特殊的人,从而产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