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中国在线2008
滚动新闻

中国自主研制新型潜艇完成系列试验 全面形成战力

2009-11-20 09:15

中国日报网消息:金秋,人民海军潜艇部队传出喜讯:我国自主研制的某新型潜艇圆满完成极限深潜、水下高速、深海发射战雷等系列试验和训练考核,所有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和作战要求,标志着我国新型潜艇全面形成作战能力。

新型潜艇的诞生,凝聚着海军驻某厂军代表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用忠诚和热血托起共和国钢铁“蓝鲸”,从船台驶向大洋。

使命:为了新型潜艇的诞生,从新的起跑线上冲刺

2006年12月的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为某新型潜艇首艇入列授旗。

世纪之交,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中国新型潜艇正式开工建造。

发展新型潜艇,是人民海军转型发展的重要步骤。

历史选择了他们——海军驻某厂军代表室承担起监造新型潜艇的神圣使命。

新型潜艇是高新技术时代的产儿。生产线需要重新建立,工艺、设备、材料等需要重新研制,人员需要重新培训……一切都站在崭新的起跑线上。

同样,驻某厂军代表室也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从10多所军队和地方院校分配到代表室的40名博士、硕士和学士,走上了新型潜艇监造岗位。

面对新型潜艇涉及的1000多个专业和技术门类,年轻的军代表们向一个个技术堡垒发起了冲刺:“恶补”专业知识,10天拿下一个专业;熟悉图纸资料,他们时常通宵达旦,双眼布满血丝;向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求教,工厂三班倒,他们连轴转……就这样,新一代军代表仅用3个月就进入角色,半年就独立担负起监造任务。

春节刚过,新型潜艇动力组件安装正在进行。

指挥席上坐满了有关领导、专家,通过视频系统,他们注视着组件安装的每一个细节。

第10组组件开始装填。

设计人员、现场施工人员和总装厂专业检验员相继确认:燃料组件编号、坐标与图纸上的标识完全一致。

作为3人检验小组的成员,25岁的军代表刘海鹏却独自留了下来。他反复告诫自己:细心,细心,再细心!

动力组件多达数十组,内部结构、成分各不相同,单从外表很难进行区别。刘海鹏根据工作原理推算:“10号组件不应该在这个位置!”

现场指挥员当即下令:作业暂停!刘海鹏再三比对后提出:“图纸标识错误!”有关部门立即组织人员对图纸、组件、装载位置重新审查确认,得出结论:“刘代表是对的!”

新型潜艇总设计师在第一时间得知此事,当即打电话到现场说:“一名年轻军代表能发现如此重大问题,了不起!”刘海鹏为此荣立二等功。

潜艇建造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军代表要承担从设计到建造、试验全过程的检验验收。

副总代表孟凡明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串数字:一艘新型潜艇从开工建造到交付部队,军代表需要查验的项目超过10万个,验收的技术文件、图纸资料、计算数据能装满一卡车。

跨越:为了新型潜艇高性能,面对风险不言放弃

新型潜艇代表了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实现了“从有到优”的历史性跨越: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系统更完备、性能更先进、作战反应更快、静音性能更好、攻击能力更强。

军代表是引领这一跨越的主导者。

新型潜艇吨位大、直径大、潜深大,需要采用能承受深海高强度压力的新型钢。

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我国最新研制成功的特殊钢材上。拉伸、弯曲、抗裂性试验;硬度、精度、密度检验;断口检查、化学分析……

然而,令人头疼的是:正是由于这种高强度钢“宁折不弯”的“钢性”,焊接十分困难。

第一次焊接试验,检验合格率竟然不足10%!

第二次、第三次焊接,相继多次试验,合格率始终在低水平徘徊。而新型潜艇焊接合格率要求必须是100%!

难题屡攻不下,让大家感到了采用这种高强度钢的巨大风险,贸然采用,如果焊接存在瑕疵,后果无法想象。“到底要不要用这种钢?”

军代表和建造者们众志成城:“采用高强度钢决不放弃!关键技术不突破,潜艇就谈不上‘换型’,后续艇也将受影响!”

军代表室与工厂一起专门立项研究,开始了一步步艰难的工艺探索。

全厂挑选80名焊工集中培训,在苛刻条件下进行模型试验。数九严冬,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军代表李铜桥、陈爱志、孙谦、李宁、张海宽、范名琦和工人师傅一起,迎着强烈的电焊弧光做焊接试验,眼睛灼伤了,脸颊冻肿了,脚趾冻烂了,可他们的决心却比高强度钢还硬。

焊丝、气体、工艺全面创新。从焊丝软硬、气体配比、焊接速度到焊接部位的“预热”、“后热”;从手工焊接到自动焊接;连续奋战37天,历经上百次失败,他们终于摸透了高强度钢的“脾性”,突破焊接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工艺稳定性。

成功了!新型潜艇耐压壳体大规模采用高强度钢。经多种先进手段对焊缝进行表面探伤和内部探伤,合格率均达到“100%”!

在新型潜艇的研制建造过程中,军代表参与了100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在10多项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使之得到应用。

新型潜艇是名副其实的信息化潜艇。电子设备密密匝匝,性能纷繁复杂。要使他们之间“和睦共处”,不是件容易事。多个分设备在研制时都达到技术要求,而在系统合成后却不肯“合作”:天线辐射、敏感电缆等,导致相互之间产生电磁干扰。军代表室牵头成立专家组,对各类上艇的电子设备进行模拟磁场试验,建立电磁波辐射“超差评估”新模式,并逐一分析周围设备的抗干扰能力。经过计算和试验,他们设计出信息设备互相兼容的理想方案,实行设备、系统、总体三级控制,成功化解了高技术带来的新风险,确保了新型潜艇信息化优势和综合作战效能的发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