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中国在线2008
滚动新闻

走向复兴的“中国道路” ——写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下)

2009-09-29 08:50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一)2009年,新世纪的第十年,也是重要的转折之年。

这一年,经济危机中的世界,正从坍塌的市场中艰难求索复苏之路。而我们年轻的共和国,穿越了60年山河巨变的岁月,再一次挺立于新的历史起点。

60年过去,我们和我们所处的世界,经历了太多的冲突与坎坷,在发展与变革中行进,同样面临秩序的重建,同样期待破除横亘在脚下的一切障碍,从发展的困顿中突围,孜孜以求人类美好的彼岸。

所不同的是,60年前发生在中国的那场改天换地的社会革命,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世纪里世界巨变的结果。今天,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升腾着的变革热情,则更多来自年轻共和国内心无法抑制的发展渴望。

像一个迎着朝阳奔跑的青年,我们的共和国以60年不变的执着和坚韧,沿着走向复兴的“中国道路”,开始又一次现代化征程的跋涉。

有人说,一个国家,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才能在现实奔腾的浪潮中把握方向;一个民族,只有正确理解自己的道路,才能在不断的社会变革中走向进步。

我们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未来的答案。

(二)振兴中华,赶上世界潮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

毫无疑问,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身发展的历史纪元。但这个崭新的纪元,所面临的困难和考验,所经历的挑战和艰辛,丝毫不比此前一个世纪少。

当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时间开始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除了满目创痍的社会,还有一个并不清晰的未来——从未有过国家管理经验的政党,如何将一个落后的国家引领上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世界用狐疑的眼光看着在战争废墟上插上五星红旗的新中国,看社会主义的小草,如何从这块贫瘠坚硬的大陆上挺立。

远大的目标立足于贫弱的基础,光明的前景发端于艰辛的探索,历史的豪情蕴藏着现实的挑战,新中国就这样义无反顾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尽管这种落差与冲撞,伴随着60年风雨历程,但新中国终究以60年峥嵘岁月,在中华大地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从贫穷落后到初步繁荣,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站起来了”到“举足轻重”,60年间,社会主义中国在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探寻出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

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约瑟夫·奈看到了“中国奇迹”的经济硕果,更看到了奇迹背后的“政治价值观”,因此触及了“中国奇迹”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将新中国送到了一个世界大国的位置。60年,新中国用举世瞩目的跨越,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历史比任何滔滔雄辩更能呈现真理,更能留下启示。今天的人们在讨论“中国奇迹”时,目光更多地聚焦在这30年中国发展的狂飙突进,而奇迹的发生,又何尝不是从60年前我们踏上那条道路开始?

(三)为什么我们会选择社会主义?

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是一个民族文明结构的重塑,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全方位转型,其间必然蕴含着它们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

回首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一条历史结论分外鲜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正基于此,邓小平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这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的、必然的抉择,也是一种主体的、理性的、智慧的抉择。

如果说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领导”,那么“社会制度”则是现代化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追赶发展的压力异常沉重,而技术、知识、人力资本等现代化的动力因素又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从根本上讲,1840年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同现代化相适宜的社会制度框架,而制度变革的成效往往直接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反复强调,我们的总任务是“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开始,我们选择的就是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其后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曲折中,共和国的人民属性,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始终被一代代人坚守。60年光辉历程表明,它是开辟新中国现代化道路最重要的制度支撑,是共和国缔造者留给未来最宝贵的政治财富。

“只有社会主义才有凝聚力”。60年来,作为一种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信仰和精神信念,社会主义制度有效地集结了最为广大的社会力量,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动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成为新中国现代化列车高歌猛进的动力源。

正是社会主义制度,将这个曾经四分五裂的国家凝聚成一个整体,催生了万众一心、同风共雨的强大合力。这才有了亿万中国人民危难艰险之中救国的奉献和牺牲,一穷二白之上建国的探索和激情,遭遇困境之后强国的勇气和智慧,在中华大地创造奇迹,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