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特稿
|
家人眼里的卓琳:她是爱、奉献和幸福的源泉(组图) 2009-08-03 23:29
资料图片:邓小平和卓琳。 1916年,卓琳本姓浦,出生在云南省宣威县。她是家中第八个也是最小的孩子,起名叫浦琼英。父亲是精明的民族工商业主。是他首先将著名的宣威火腿制成火腿罐头,在全国乃至海外销售,他也因此被誉为“火腿大王”。他同时是孙中山先生的朋友,在南方军阀叛乱时,他挺身而出,帮助中山先生打败了叛军,有力的支持了年轻的共和国。 琼英姐妹们儿时在宣威浦家大宅里住过几年。这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除了做家长的爷爷以外,宅子里还有伯伯和叔叔的家。琼英小时候很受父亲溺爱,生活似乎无忧无虑。但是,她们姐妹几个仍旧清晰地看到了妇女在封建主义压迫下的痛苦和忧伤,她们之中有的生不如死,有的干脆吞鸦片自杀。 琼英姐妹们又是幸运的。她们那开明的父亲送她们到昆明上了现代中学,阅读进步书刊,并有机会接触和聆听革命宣传。琼英也由此认识到她们的孃孃和堂姐妹的痛苦是封建制度造成的。自那时起,她就立志要为妇女解放而奋斗。 15岁那年,她向争取妇女解放和自由迈出了第一步。那是1931年,她作为云南代表团50米短跑运动员抵达南京,参加即将举行的全国运动会。但是,9月18日日本在沈阳蓄意制造了柳条沟事变,并迅速地占领了东北三省。大敌当前,运动会被取消了。云南省代表团准备打道回府,但是琼英确决定不回云南,而是到北平继续读书。她得到了父亲的同意,并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到达了北平,并于1932年进入一家女子中学读书。 朴方介绍说,那时妈妈学习努力,同时享受着相当“小资”的生活,比如说逛逛茶馆,听听京戏。 但是,她也并没有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日本在虎视眈眈准备侵占更多的中国领土,她开始为国家的命运担忧。1935年,她参加了一二·九运动,走上街头,参加了由学生组织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193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云南省第一名北京大学学生。她认为科技可以救国,所以选择主修物理并成为物理系唯一一个女学生。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北平卢沟桥制造了七·七事变并开始了全面对华战争。琼英无法继续她的学业。何去何从?延安像一座灯塔,召唤着所有志在抗日、建立新中国的年轻人。况且,她的一个姐姐已经在延安。因此,琼英跟她在北京的另外一个姐姐决定奔赴延安。经过多处辗转和7天7夜的步行,她们终于抵达了延安,并开始在陕北公学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妇女解放和群众工作的理论。在延安的学习和生活使琼英的进步非常快;她也从一个追求进步的单纯的女大学生变成了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坚定的革命战士和共产主义者。 领导们对琼英这个文化水平较高、开朗、机灵和活泼的学生印象很深,认为她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应变自如。因此把她调去到保安处特别班参加培训,然后准备派她到日本占领区从事地下工作。这时,因工作需要,浦琼英改名为卓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