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云南
|
《重彩音画》展现云南民乐魅力 2009-06-15 09:54
竹之雅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云南民族民间竹乐的交响《重彩音画》,于6月13日晚在首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上首次亮相,由云南玉溪聂耳竹乐团和云南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联合演出。这台晚会以云南独特的民间乐器与中外乐器交响营造出浓墨重彩的华丽效果,为音乐周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竹之雅韵 乐之异彩 整场《重彩音画》由序《音乐天堂》、第一卷《水的回音》、第二卷《山的交响》、第三卷《云的和声》和尾声《浪漫云南》五个篇章组成。 舞台上打破了传统的演奏模式,台上的演出人员,随着舞台的升降变化,时而出现在绿油油的芭蕉林前演奏,时而又骑在牛背上缓缓前进拉奏乐器。演员们的服装也各具特色,有的身穿着反光面料的演出服,有的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有的静坐演奏乐器,有的边舞边演奏。不一样的装扮,不一样的演奏风格,还融入了现代的时尚元素。 带着儿子观看演出的马女士激动地告诉记者:“灯光、音响都很出色,背景很漂亮,而且这么巨大的舞台居然有这么多层次的变化,可以升降、旋转,真是大开眼界。”她觉得整台音乐会用音乐把玉溪的、云南的民族文化表现出来,非常好。 民族和时尚、东方和西方音乐的完美融合 《重彩音画》广泛汇集了云南省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并根据乐器音色、音域的特点,有机的编排将音乐会打造成“亮、奇、美”的艺术品位和全新样式,展现了云南民族乐器的特色风采和云南奇异的音乐风情。除了充满民族特色的竹乐器,音乐会更运用了大量现代、后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段。一些对民间经典曲目的演绎,甚至加入了行为艺术的元素。 《水的回音》,主要采用丝竹、笙箫、三弦等民族、民间乐器,展现了云南水的灵动,而《小河淌水》、《捉泥鳅》、《花腰快调》等一支支观众耳熟能详的乐曲,配以舞台绚丽的多媒体背景,带来了一种现代的视听冲击。 《山的交响》用云南少数民族乐器来演奏各国的经典曲目,证明了民族的乐器足以和世界交接,与异域文化达成共鸣。通过一种独弦琴的佤族的乐器演奏,来表现佤族的生存和生活状态。 音乐总监刘晓耕就认为,独弦琴的发声比较单调,这样的发声方式通常感觉比较肤浅,可是经过艺术的改造,和其他乐器的合奏,形成了一种非常深沉的音乐,山民与自然的抗争,融合等等多形态的生活方式就得以体现。这种音乐剧的厚重感,以及表现方式,展现佤族一种厚重的文化,犹如雕塑,也像重彩画一般,凝重,寓意深刻。而这些就是整台晚会所追求和所要表现的《云的和声》则是一次东西方音乐的完美结合。一曲柴可夫斯基作曲的《四小天鹅》,让现场观众热情高涨;更为精彩的是,安德鲁·莱·韦伯作曲的《回忆》,则是由演员任毅超用树叶独奏所演绎。
民族乐器表演
浪漫云南 艺术家眼中的《重彩音画》 6月13日上午,记者集中采访了《重彩音画》的主创人员。 云南省歌舞剧院院长、大型竹乐交响《重彩音画》的总导演陶春谈到云南的民族民间器乐时说,云南素有“乐器王国”的美誉,民间乐器种类繁多,共有200多种,约占全国已知乐器的五分之二以上。但人们对云南乐器的认识却非常少,很多乐器神秘而鲜为人知,从未有过集中的展现,它只是一种素材,一种粗糙的矿石,急需打造成一件完整而经典的艺术品,其中的竹乐器尤为突出。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台晚会集中对那么多的乐器来进行展示演奏,完整地呈现出云南各民族的音乐,这成为他们创作这台晚会的初衷。
陶春表示,和大理、丽江等地的原生态音乐作品不同,在样式上,《重彩音画》不是一个平面,而是由无数像电影、诗歌、油画般的画面组成的,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有视觉上的美感和震撼。陶春坦言,通过今后的不断打磨和升华,必将使之成为云南音乐的第一品牌。 陶春介绍,《重彩音画》强调“乡土风情之美和时尚人文之美”的艺术风格,以“民族元素和云南符号”为表现形式,而舞美则遵循“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理念。全篇展现的是浓郁民族音乐风韵,多姿多彩的舞蹈律动,时尚靓丽的民族服饰和造型怪异却能发出悦耳之声的竹乐器。 云南音乐学院院长、《重彩音画》的音乐总监刘晓耕说,云南的竹乐此前是未经加工的粗糙的框架。而这一次《重彩音画》则要利用高科技进行艺术再加工,以新形式展现竹乐的美,这也与舞台的效果分不开。 “云南的乐器是从地里面长出来的声音。”刘晓耕说,土里面长出来的需要进行精加工才能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一年来,《重彩音画》方案经历了无数次的讨论和修改,名字也由最初的《竹·雅韵》更改为现在的《重彩音画》。最终选用云南特色“重彩画”的“重彩”两字为名,倾注了主创人员对云南民族乐器的身心投入,希望描绘出一幅重彩的音乐画卷。 刘晓耕是这样描述这台音乐剧的: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仿佛是来源于泥土,可是从纯粹泥土里挖掘出的东西它的质感是很单薄的,需要通过艺术的再创造赋予它更多的含义。《重彩音画》就是将最原生态的音乐,通过注入现代感,重新挖掘出它背后更深的内涵。 编辑:邓京荆 来源: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 实习记者 郭安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