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福建
|
三坊七巷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06-12 11:52
修复后的三坊七巷一瞥 杨婀娜 摄影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在刚刚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福建省福州市百姓与台湾百姓联手投票,使得中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消息传来,台湾不少乡亲跨海前来,在三坊七巷内的水榭戏台、双抛桥、安民巷折枝诗会等地,举办榕台民俗表演,以庆贺古韵悠悠的三坊七巷又获新誉。 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经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自去年下半年正式启动。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轴线以西,西、南至安泰河,东至八一七路,北临杨桥路。以南后街为轴,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575.25亩)。 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等,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 三坊七巷,闽台深厚渊源活化石 三坊七巷,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历史名街区之一,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古建筑,涵盖了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159座、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与之相邻的南后街也被誉为“福州的琉璃厂”。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业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 三坊七巷走出的名人,有的成为台湾近代化的开启者和推进者,如,家住三坊七巷中宫巷的沈葆桢,1874年率福建水师赴台驱日,在成功赶走日本侵略者后,着手开山抚番经略台湾,开启并推进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至今在台湾还留有他当年所建的大量建筑;再如,家住三坊七巷吉庇巷的沈有容,是第一个驱逐外虏、收复台湾的名将沈有容,明朝万历三十年,沈有容率部跨海赴台,驱逐了占领台湾的倭寇,成功收复台湾;家住三坊七巷内光禄坊、文儒坊的何勉、何思和、甘国宝等,清朝时长期担任台湾总兵,何勉还捐俸修建台湾镇营盘,至今台湾还留有一条与有他有关的总爷街。 三坊七巷,还是闽台世家交汇集结处。不少居于此的家庭,与台湾世家联姻,成为在台湾影响一方的世家大族,如严复家族与台湾辜振甫家族联姻,台湾“板桥林”与三坊七巷陈家结亲,这也使得台湾人与三坊七巷有着特殊的情缘。 投入45亿,保护三坊七巷历史街区 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投资45亿元保护修复三坊七巷,并聘请全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教授等8位专家为顾问,并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规划。2005年以来,福州市分别委托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编制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物保护规划》,批准颁布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三坊七巷文物保护管理细则》、《三坊七巷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技术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保护修复工程于2006年12月底正式启动,目前正根据“镶牙式、微循环、渐进式、小规模、不间断”的原则进行保护修复,已完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林觉民故居的维修、布展及对外开放;已完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祠堂的扩建、布展及对外开放,目前林则徐祠堂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林则徐纪念馆;已完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水榭戏台,也已完成修复,并开始正常演出;与之同时,完成了三坊七巷联结轴——南后街沿线18处古建筑已完成修复,并与今年五一节正式开街。 目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林聪彝故居、二梅书屋、小黄楼的修复工作已全面启动,欧阳花厅、陈承裘故居、沈葆桢故居已完成修复工程前期工作,南后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