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中国论坛
滚动新闻

中国应努力构建新的能源供应体系

2009-06-02 07:42

codebase="http://activex.microsoft.com/activex/controls/mplayer/en/nsmp2inf.cab#Version=6,4,5,715"

standby="Loading Microsoft Windows Media Player components...">

pluginspage="http://www.microsoft.com/isapi/redir.dll?prd=windows&sbp=mediaplayer&ar=media&sba=plugin&"

name="MediaPlayer" volume="80" autostart="0">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6月2日评论版头条:近年来,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据国家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中国净进口原油1.75亿吨,而中国的石油产量为1.8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中国的能源安全和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国际能源署前署长罗伯特·普瑞多曾经指出:“能源是经济的生命线,快速发展的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由依赖本国资源转向依赖国际市场,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能源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后兴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增长较明显地依赖于能源的高消费。中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炭为主体、多元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1、坚持节能优先,降低能耗

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差别电价标准。组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专项检查,要发挥科技在节能中的先导作用。引导企业从节约成本的目的出发,引进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或生产工艺,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要增强节能理念,合理使用能源。要把节能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增强全社会的节能理念。要健全节能减排的相关法规,强制企业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同时更加应该注意的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更要加大力度改变执法不严的情况。虽然现在石油价格走低,但是也不能采用刺激原油消费的方法来加快经济增长。“节能是长期优先坚持的战略,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新的生产和消费增长点。

2、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应

在提高油气开发利用及水电技术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核能技术,形成核电系统技术自主开发能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规模化应用。从经济发展阶段和趋势看,中国不能跨越能源消耗量大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结合能源等条件的约束,中国应摈弃先行国家在此阶段的消耗大、污染大的发展老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必须树立新的产业结构调整观度,增强能源供给能力,构建起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以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和替代能源为辅的多元化能源发展格局。

3、继续发挥煤炭的作用,增加二次能源生产

中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可以满足中国长期发展的需求,目前中国煤炭消费比例已经从1952年的96.7%下降到2006年的68.9%。可见,以煤炭消费为主的格局不可能有根本性改变。为了满足经济的增长,又能保护环境,还要充分利用中国的资源优势,中国应当在煤炭的生产、加工和利用上做文章,调整其内部结构,重点是提高原煤的入洗比例,减少原煤直接燃烧。增加煤炭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加快洁净煤技术和煤炭转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煤炭利用结构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增强能源自给力。

4、促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中国能源安全体系。为保障能源安全,中国一方面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建立能源市场信息统计体系,建立中国能源安全的预警机制、能源储备机制和能源危机应急机制,积极倡导能源供应在来源、品种、贸易、运输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对话,扩大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5、加强对能源装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在从国外引进先进实用的技术同时,也逐步加强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首先,科技创新投入强度逐步增加。其次,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再次,人力资本积累逐步增强。 重点研究开发煤炭高效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重型燃气轮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超临界大型循环流化床等高效发电技术与装备,大力开发煤液化以及煤气化、煤化工等转化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技术,燃煤污染物综合控制和利用的技术与装备等。(作者为南京大学学者  刘厚俊 张京卫   编译/编辑   张峰)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