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国家发改委近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08-2020年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指出目前渤海面临七大环境问题。
首先,该报规划告认为流域淡水入海量明显减少,水环境基础条件逐年降低。1980年前后时段相比,陆地河流入海水量减少379亿立方米,减少47%。这种状况不但导致了渤海盐度明显升高,河口环境改变,多数水生生物产卵场退化和消失,同时还导致海水入侵面积扩大。
第二,陆域入海污染物排污总量居高不下,部分区域海洋功能受损。重点海湾沉积物污染严重,特别是汞、铅、砷、铜、石油烃和滴滴涕的污染,使渤海局部海域生物质量下降,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均有检出。
第三,湿地面积萎缩,生态防护林体系未建成。沿海海岸带无序开发、近海海域利用密度过大,一方面导致滨海湿地退化,另一方面,沿海地区生态防护林体系未建成,其中山东、河北两省环渤海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6.4%和1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四,溢油风险加大。随着渤海各港口油类及化学品吞吐能力的持续加大,重大船舶溢油事故风险也将随之增加。“十五”期间,渤海海域发生的溢油事故比“九五”期间增加一倍,占同期全国海域溢油事故的46%。
第五,赤潮发生概率增大。排放的氮、磷污染物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营养物质条件。不断扩大的近海海域养殖规模,也加大了赤潮产生的概率。2005年赤潮累计面积达5320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了近一倍。
第六,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未能按期完成。到“十五”末期,仍有40%的规划项目未得到有效实施。
第七,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系统性。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海陆一体、综合治理的机制,尚未形成陆域、海域和流域联动的部门、地方间协调机制和工作合力。(《中国日报》记者 李婧 编辑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