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国日报》3月7日报道:多少年来,民主的声音响彻广袤穹宇,传遍市井乡村。但世界上也不乏自我标榜的旗手,不顾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差异,大肆推销唯我独尊的模式,有的甚至不惜穷兵黩武,冒民主之大不韪。《中国日报》英国籍高级编辑伊恩•莫里森(Ian Morrison)发表专栏文章,以切身经历谈中国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民主与法制,从独特的视角为世界民主的进步和民主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宝鉴。全文如下:
如今这个世界都快把民主这个词用烂了,可反对中国的超级说客们仍喋喋不休地声称在中国没听到过这个词。
我们要问的是,中国有民主吗?要我说,肯定有。只不过“民主”的含义在柏林、巴尔的摩或北京恐怕不是一回事儿。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机构就是在其独特条件下发展的结果。就如同美国的直接选举总统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体系一样,都由其自身特有的历史渊源发展而来。
我在中国了解到的是,作为一个充满自豪的独立国家,它没有刻意发展为人仿效的“模式”,也不希望别人把他们的“模式”强加到自己头上。中国确信,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以它们认为合适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事务。
其实,压根就没有那种不管实际情况如何,谁拿都好使的“通用型”的政治体系。大英帝国就吃过瘪,它本想要把自己的“威斯敏斯特模式”强加给从前的非洲殖民地国家,结果根本没戏。
西方人对中国政治体系中的很多事情知之甚少,比如啥是民主选举,啥是差额选举,现有9个政治党派如何等等。我在中国的时候,就在我住的北京市朝阳区,两次亲历了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这是目前这里直接选举的最高级别。选民到投票站投票,选朝阳区人大代表,那可是有230多万人口的一个大区。
就我所见而言,这些选举可不是走形式。投票日以前,挑选和推荐候选人的程序就很长。
整个过程先是基层的民众一起开会,讨论被提名人的优缺点。大家公开辩论,人人参与,热闹非凡。然后,几乎所有出席的人都去投票。2006年11月8日选举那天,我就目睹了我在中国日报的两位同事(他们都不是中共党员)以区人大代表候选人资格参选。
其实,30年前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时,8个民主党派就重登政治舞台了。他们和无党派人士一直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现在已有两位非中共人士担任内阁部长,有31,000名非中共人士担任县或县以上级别的官员。现在正开会的第11届全国政协委员中,超过60%的人是非中共委员。
在中国,改善民主质量的方式之一就是提高各级政协的作用。特别是在基层,该让他们更充分地反映他们所在社区的民意。
这也有助于鼓励更多的公开讨论,保证委员们的提案能更好地反映公众意见。
官员们对工作更加负责也很重要。应该让广大公众更容易接触到官员和其他公务员,说到底,他们是在代表民众的利益而工作。
(作者:Ian Morrison 翻译: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