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中国日报独家
滚动新闻

莫让短信消灭家书

2007-10-11 10:47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0月10日评论员文章:你上一次给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写信是什么时候?我的意思是真正的手写的信。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回答都会是:“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

我知道,一些人肯定会讥笑我:“听听,这个老古董又开始怀旧了。” 不过别急,我不是那个意思,不是要把手书信件的消失归咎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我所针对的是现代人(也包括我自己)。我是说,我们变得越来越懒了、在享受现代技术所带来的方便和惬意的同时对于亲情越来越淡漠了。

就拿亲友之间的节日问候来说吧。从前逢年过节人们总要给亲人、朋友写封信,表示一下节日的祝贺和思念之情。后来电话普及了(城市是在90年代上半叶,农村是大约10年之后),人们用电话互致问候了。再后来是用电子邮件,但没多久就被铺天盖地而来的手机短信取代了,这大约是在新世纪开初的一两年里的事。迅捷、低廉、随时随地可以发送的手机短信很快就成为了节日问候的最主要的工具了,而且手机的群发功能更是使得写一个短信就可以发给所有的亲友,简单得只需多按一个键就行了。这项新技术甚至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2002年出现了“职业短信写手,”他们专门撰写各类现成的短信:节日问候,新婚祝贺,病情慰问等等。开始人们对这些构思奇妙、比喻俏皮、甚至富含哲理的短信颇感新颖,甚是喜爱,然而不久就觉得腻味了,因为同样的内容竟会出现在来自不同地方的亲人、同事、朋友发来的短信中。这些千篇一律的话使得问候的亲切感大打折扣。人们现在又开始自己写问候短信了,并且不忘加上一句:这是 “原创” 的。

然而,对于曾经以手书的方式进行通信的人来说,无论是电脑上的还是手机上的信息都比不过有着对方亲笔字迹的传统信件那样亲切,那液晶屏幕上的冷冰冰的字符怎么也没有“见字如晤面”的感觉。这种现代的“信件”甚至会带来某种不真实的感觉:“这是他(她)写的吗?”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里,南京师范大学鼓励学生给父母写信。这是许多学生第一次给父母写手书信,很有感慨。父母们收到信也很感动。一个母亲在给女儿回信中写道,收到信的那天是她“最幸福的一天。”

读过唐诗的人都不会忘记杜甫的这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家书一直在亲人和朋友之间起着感情纽带的作用,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传统家教的一个载体,又融汇了书法、文学的美。对于这一文化精髓,我们是不应该轻易放弃的。至少我们可以鼓励年轻的一代常常给父母写封信,就像南京的那所大学所做的那样。(《中国日报》评论员 刘式南 编辑 张峰)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