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国商业周刊》8月20日报道:8月14日,国家开发银行入股巴克莱银行的交易正式完成。开行以22亿欧元的价格认购巴克莱定向发行的2.014亿股,即3.1%的股权,以支持巴克莱竞购荷兰银行。
仅一个月之前,中国银行在阿姆斯特丹的分行正式开业。该分行隶属于中国银行(卢森堡)有限公司,是中行在荷兰的第一家分支机构。
当外资银行纷纷在中国市场加快发展步伐时,中国本土银行也试图在世界市场上扩大其影响力。
人民大学金融学教授赵锡军认为国内银行走出去是必然的趋势。"这与国内企业走出去是分不开的。"
当国内企业扩展海外市场时,这些企业需要在他们开展业务的国家得到贸易融资、贷款、支付清算等等金融产品与服务。而且这些企业更愿意从他们所熟悉的中国金融机构得到服务,而目前国内银行的海外网络还很少。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在迪拜,有十多万中国人及数千家中国小企业,但是却没有一家中资金融机构。
今年早些时候,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在北京开展了一系列的推广活动,希望吸引中国金融机构落户迪拜。
"我们必须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并且海外扩张战略是提高工行整体竞争力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工商银行董秘潘功胜告诉记者。"如果我们不走出去,就会失去我们原有的一些客户。"
很显然,中资银行目前海外业务的重点应该放在服务中资企业,而不是与外资银行抢夺当地客户。人大教授赵锡军认为在一段时间内,赢得当地客户对中资银行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事实上,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可以追溯到很早。中国银行早在1929年就在伦敦设立了第一家海外分行。但目前为止,海外业务仅仅占很小的一部分。
以海外网点与业务最多的中国银行为例。至2006年年底,中行海外总资产(不包括香港、澳门)达2147.3亿元,仅占其总资产的3.84%。而这些海外业务仅为该行贡献了2.82%的净利润。其他银行的比例更小,工行的海外业务,包括香港、澳门,也仅占不到3%。
这一现状正在发生变化。在加快走出去的中资银行中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 这两家银行今年在《银行家》全球银行排名中名列前十 -- 及排名第十四位的中国建设银行。
公开上市所募集的巨额资金及由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带来的强劲的业务增长使这几家银行的排名迅速上升。 而04年还没有一家中资银行能够挤入全球前20名。
"过去几年中的股份制改革、上市募资不但增强了中资银行的资本实力,也促使其提高管理能力,这使得他们有能力进一步进行海外扩张," 赵锡军认为。
工行董秘潘功胜告诉记者在几年前,工行连想都不敢想并购外国银行的事情。那个时候,工行,还有其他的几大银行都正在忙于处置不良资产,进行财务重组。"那时候,我们没有财力,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做。"
而去年先是中行全资收购了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然后是建行收购了美国银行(亚洲),工行收购了印尼Halim银行90%的股份。
"今后,我们会考虑更多的海外并购。"潘告诉记者,在工行上市以后,他的一大半工作都是与海外银行接触。
事实表明中资银行既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又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海外扩张的目的。但是与传统的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相比,很显然并购是更为有效的扩张方式。
在某些海外市场,来自国外的银行机构在寻找客户源与监管方面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而直接收购对中资银行来说效果更为直接。
建行与工行的经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收购美国银行(亚洲)后,建行在香港的网络扩大了一倍,其贷款排名也由16位上升至第9位。
工银(亚洲)也是通过在香港的一系列并购 -- 2000年收购友联银行,2004年收购华比富通银行,而成为香港第六大银行。
"如果没有这些收购,我们在香港也许依然很小。"潘功胜告诉记者,工行自己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尽管经营的也不错,但是不能像并购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在当地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步伐不会太快,其面临着不单单是自身的局限性,同时也受到各国监管制度的制约。
在一些发达国家市场,监管机构相对较严,监管者以中资银行以前风险控制能力低,公司治理不完善为由,为中资银行的进入设置障碍。例如,美国的监管机构已经多年未给中资银行发过牌照。
工行与招行也许能够在近期内获准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美方在5月份的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上同意在考虑中资银行的申请时,给予其国民待遇。
穆迪的银行业分析师颜湄之认为发达国家的监管限制也许会在短期内将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步伐限制在亚洲。
工行董秘潘功胜告诉中国日报记者,在完成印尼Halim银行的收购后,工行下一步的动作应该会更大一些。但是重点还是会放在新兴市场国家。
"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正在不断加强,对我们的扩张正是很好的机会。"
他认为国内银行应该在人才储备与信息科技建设方面为走出去做好准备。
(《中国日报》记者 张璐)
(中国日报《中国商业周刊》总第328期 封面文章 2007年 8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