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中国日报独家
滚动新闻

易宪容:加息及减利息税对中国经济影响决不可小视

2007-07-24 20:18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25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发展研究室主任易宪容在《中国日报》言论版发表关于加息和减利息税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文章,全文如下:

2007年7月20日央行决定一年期存贷利息上调0.27%,同时,国务院决定自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以此来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及维护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对于这次宏观调控组合拳的出台,早就在市场的预期之中,因为,从二季度的数据来看,无论GDP增长11.9%,六月份的CPI上升4.4%,还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8.5%,都表明当前中国的经济处于过热之中。特别是CPI的快速上升,更是表明利息的上调势在必行。

这次利息上调与前几次利息上调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无论是货币政策委员会还是央行官员,对利息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有了更多清楚的认识。这次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例行公告中就明确表示,就当前中国经济而言,不仅要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而且要更有效利用价格型工具。同时,央行的官员早已在公开会议上表示,负利率不利经济持续发展,政府有责任来改变这种负利率局面。根据这种情况,全国人大也与政府一起在努力调整法规。所以,在二季度的经济数据公布前后,对加息与减利息税早就成了市场共识。

这次加息与减利息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与上几次加息相比,以前加息前市场争论十分激烈,意见十分相左。由于市场无法形成基本共识,无论央行利息是上调或不上调,其政策效应自然减弱。但对这次利息上调,市场基本上形成共识。这样,利息上调及减利息税的政策效应就会强化。

这次加息预示着央行的宏观调控手段静悄悄地改变,由以往强调数量型工具改变为更多地利用价格型工具。纵观现代各国央行宏观调控,其宏观调控的工具都十分简单,基本上就是运用利息这个价格工具。而价格是市场经济核心,是市场基本的运作机制。尽管中国的市场机制不是那样成熟,但从中国其他市场所走过的路来看,价格机制的形成才是市场走向成熟必由之路。这次加息预示着央行及货币政策委员会对中国金融市场运作机制观念上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将对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是这次加息与减利息税的目的就是要遏制国内过快的投资增长、遏制通货膨胀及让居民存款利息趋于中性。从这样一个角度看,我认为这次加息及减利息税还是晚了,而且加息的幅度小了。就6月份的情况看,CPI增长是4.4%,居民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06%,加上利息税,6月份居民的一年期存款利息为负1.952%。即使这次加息后,居民一年期存款利息为3.33%及利息税下降为5%,如果7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6月份的水平为4.4%,但7月份居民的一年期存款利息仍然为负1.2365%。结论是:加息及减利息之后,居民存款的负利息仍然十分严重。以目前国内居民存款17万亿元计算,一年中存款居民得补贴给银行债务人2100亿元。因此,为了改变目前国内银行存款的负利率现状,央行不仅许加大利率上调幅度,而且要加快利率上调的频率。

三是这次宏观政策的出台也表明了中央政府落实为民政策的诚意。比如说,对于利息税的问题,社会上早就对这种税收政策的不公平性严重质疑,而针对这种质疑,财政部税务局的官员曾明确表态,利息税如何重要,不能取消,理由讲了一大堆。但在这点上,中央政府还是明察秋毫,不为部门利益所动。尽管目前国内的问题很多,有许多利益关系还得调整,但是中央政府确实在一点一滴地做,一点一滴地在改变中国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事情。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这次出台的加息与减利息税的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决不可小视。一是价格机制对市场的影响并非是一次性的、突发的,而是逐渐的、渗透性的。更何况,金融宏观政策对市场的作用并非对现行的结果如何,而是如何来改变市场的预期。如果说央行的宏观金融工具,即加息成为一个常规的手段,那么市场的当事人不仅要观察加息之后市场行为预期的变化,而且也得关注央行对市场行为预期的反映可能出台什么政策。这种市场预期连锁反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

二是这次宏观政策的出台不仅表明了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根本转变,而且表明中央政府对宏观调控基本理念的确立。具体表现为,对几年来行政性宏观调控的反思开始转变为强调市场化的工具。这样一个动作看上去是在悄然中进行,但是它决定了中国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同时,尽管政府对GDP增长的重视在短期内不会完全改变,但对于GDP增长到底为了什么?从这次政府政策调整中看到了新的思路。

正是从上述的意义上来说,这次加息及减利息税对中国经济影响决不可小视,它预示着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转向、预示着政府对整个经济增长重新认识,也预示着民生政府在点滴中成长。

(《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