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的作文经

2012-07-17 14:48:21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41岁的陈晨不喜欢看升旗仪式。十岁时,她人生中第一次写作文题目就是升旗。她照实描述了一下,记录了都有谁参加,谁是旗手,天气如何等等。结果她的作文被老师当作反面典型,在全班点名批评。

她不记得老师是否告诉她错在了哪里。不过,她观察到了自己的作文和“优秀作文”的主要区别:“人家都写了看着国旗升起想起了革命先烈啊,红旗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啊。我升旗时没想那么多,就没往里写。”

30年过去了,陈晨发现十岁的儿子遇到了和自己当年一样的问题。张笑今年十岁,开学五年级。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写自己的理想。张笑就写他想开公司,当老板。老师的反馈是:开公司没问题。可是只写当老板不太好,要写上赚了钱做慈善。

这让陈晨有些无奈:“我不是说做慈善不对,可他才十岁,非要让他写做慈善什么的,是不是有点假?”

这就是中国学生的写作文的潜规则:思想一定要“积极健康”;夸张不是一种错误,而是一种必要的技巧。诚实固然可贵,但为了写的更感人更深刻更曲折,撒点小谎也未尝不可。

漆永祥从1993就开始参加高考的阅卷工作。在他看来,高考作文“假大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现在的文章真的是千篇一律,充斥着各种模板、程式化的写作。拼命的堆砌辞藻、炫技,其实我们就希望看到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可惜这样的文章太少了。”他说。

漆永祥自己的小孩儿在上初中。这位北大中文系的教授自然免不了尝试给孩子一些写作的建议,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我就是让简单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就行,结果他说他们老师觉得这样不行,不够深刻,必须得往上拔。搞得我这个当父亲的一点威信都没有。”

张一昆是今年900万高考大军的一员。为了准备高考作文,她还上了冲刺班。从分数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总分考了499分的她语文拿到了114分。

“我们学校的老师给我们准备的例子都是科学家啊历史人物什么的,太俗了,得不了高分。课外班的老师给了我们一个50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单子,我最后用了梁从诫和温铁军的例子。”张一昆说。

1977年,文革之后高考第一年恢复,那年的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第二年则是根据一段材料缩编,材料的题目是“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如今,高考作文题目越来越灵活多样。

编辑: 韩榕华 标签: 高考 作文 独立思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