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1月16日社论文章:湖南长沙的一公司总经理把湖南省政府文化厅、财政厅和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送上法庭,声称这些机关在政府采购中存在舞弊行为。三大机关一审胜诉。这名商人准备继续上诉。
政府采购不乏新闻,屡屡出现政府采购价格比市场价格高出许多的案例,引发公众广泛关注。这次不同的是,湖南省文化厅官员在胜诉后表示:“采购中设定最低价格界限是为了尽快花完今年预算。”一时间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中国政府年底绞尽脑汁突击花钱,这对艰难度日的西方政府而言恐怕连想都不敢想。这并非因为中国政府钱多得花不完,而是因为中国的零基预算制度设计,当年预算当年不花完就要上交,而且明年预算会随之减少。因此,尤其对地方政府而言,年底前用完预算便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至于支出的合理性和效果则在其次。
如果预算能够制定得科学合理,那么就不会年年出现年底突击花钱的荒唐事,这些富余的钱可以用来解决不少民生问题。预算制度的“负激励”效应才会逐渐转变为“正激励”。
政府采购需要增加透明度,否则就会成为腐败的温床。正在试点的在线电子采购系统就是督促采购走向公开透明的有益尝试。任何不合理的定价和竞标都会立刻会被公众发现。
此外,进入政府采购名单这一环对许多竞标方来说是最难的,一定要在这一环上杜绝徇私舞弊和钱权交易。
各级人大和财政部门应该加强对政府执行预算情况的审计和监督。适时引入第三方公众监督,实时公开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可以保证纳税人的钱用到了改用的地方。针对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人大和财政部门应该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整治行动,对症下药,发现腐败行为,要严惩不贷,才能消除这一不良现象。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11/16/content_14101956.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社论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