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试衣机器人模特诞生!网购服装也能试|耗时数载 美工程师造微缩“空中航母”|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参加明年总统大选|
中国日报精选
中国最大唐代墓葬壁画馆将对公众开放
2011-06-17 07:12:21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中国日报网消息:中国最大的唐代墓葬壁画馆,已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竣工,将从2011年 6月 20日起,正式对中外公众常年开放。

据陕西历史博物馆成建政馆长介绍,“展出的全是国宝级古代壁画艺术真品。这是馆藏壁画珍品最全面的一次展出。”

据悉,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建成。当时,曾经展出一部分壁画。然而,半年后,专家们发现在展品保护上,存在很多困难,于是决定关闭壁画馆。

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陕西馆曾经展出过其中一幅壁画。一小部分壁画,在近两年也曾经短期在地下壁画库展出,后同样因保护措施不够而终止开放。所以,大部分壁画藏品,不为外界所知。

博物馆于2005年获得意大利政府援助(无息贷款)480万美金,后来又得到中央政府提供的1,400 万人民币无息贷款,用于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壁画观摩库,以妥善保护这批壁画真迹。

2007年,这个处于半地下、面积约3,400平方米的壁画馆动工建设,于今年初竣工、各种展览、防护、安保等设施陆续到位。

成馆长说:“中国历代墓葬壁画,不论是在出土数量上是艺术价值方面,均首推唐代的墓葬壁画。”

而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400多幅,画面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居全国各文博考古单位之首。

在1952年至1989年间,考古专家们先后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26座唐代墓室里,将厚度为0.5cm-1cm不等的画面揭取下来,加以异地保存、保护。

据悉,陕西考古工作,一般不主动挖掘古墓,都是工程施工时,工人发现有古代墓葬遗存,亟待保护,考古专家才会介入其中。

这些考古发掘的墓葬,其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画面内容有神兽、天象图、仪卫、仕女、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外国的友好来往等。

这次首批展出的,是精选出的97幅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唐代墓葬壁画原作;最大的展品高达6米,最小的只相当于半个写字台面。

这些展出的壁画,主要来源于70年代发掘的,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皇家墓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盛唐气象”。

“可以说,每一幅图都有一个故事,都是反映唐代社会的重要形象资料。这些墓葬壁画反映了当时古代社会生活,特别是唐代宫廷生活,如《守猎出行图》和《打马球图》。”成馆长说。

“通过这些壁画,观众能了解宫廷的礼仪,了解唐代人物生活。而像《客使图》这样的作品,则反映了当时唐朝的对外关系,反映出盛世唐朝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

壁画馆开馆后,将根据监测系统定观众人数,以便保持馆内空气清新;展厅内的采光选用了无紫外线光源,文物保护部韩建武主任介绍说。

为使展厅内湿度和温度,符合、接近原来墓室内的湿度、温度,所有壁画展品,均被放置在全封闭、推拉式组合展柜里。

“整个壁画馆里,温度有两种,人在展柜外的温度和展柜里壁画的温度,” 韩主任说。

“壁画馆内的温度,将常年保持在18℃-20℃,湿度则控制在55%-60%,对壁画起到良好的收藏和保管功能,同时还便于开展学术研究和对公众开放。”

由于靠贷款建设,壁画馆将对每位观众收取300元门票。参观这批壁画,还须预约,因为每天能接待的人数有限。

壁画馆里有义务讲解员,还有影院、多媒体供免费使用。馆里还将不定期举办相关学术讲座。

这些年,为普及唐代壁画知识,博物馆还编辑、出版了多部书籍,以及普及性画册和宣传单页。

“这个壁画馆的设立,有助于让国人近距离、直观地了解历史,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对外国人来说,会使他们更尊重我们这个国家,”成建政馆长说。(中国日报记者 朱林勇 编辑 潘忠明)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中国学生设计多栖概念车
这车流线性极强,外观像一条扁平的比目鱼,可以轻松地在公路、冰面上以及水路行驶。 >> 详细

论坛
世界上最美丽的15座桥
新加坡最高的步行桥——亨德森波浪桥足有12层楼那么高,横跨于亨德森河上……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