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10日言论版文章: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表明了其努力成为世界绿色能源大国的目标。相关环境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中国实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这一总体目标。除此之外,还包括使非化石燃料的比例增加15%,节约建筑物内使用的能源,提高交通和工业领域能源的利用率,预防城市、农业和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在能源以及原材料管理方面推广循环经济等目标。
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不足2英亩,而美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4英亩,与美国相比,中国在提高人均生态足迹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和空间。然而,中国人重复“美国生活方式”的倾向可能会带来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因此,中国必须走一条自己的道路。
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地理、文化、社会复杂多样等原因,中国面临着诸多生态问题。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环境变化以及生态系统压力过大带来的潜在威胁包括,洪水、富营养化、冰川融化、灌溉饮用水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景观破坏、土壤退化、耕地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土壤污染。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获得公众的参与,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人们的认识水平。在过去30年中, 中国是唯一一个严格控制国内人口增长的国家,对世界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人普遍具有勤俭节约和循环利用的资源和物品的习惯,当然有时候是出于省钱的目的。
但是,中国人应该做的更多。比如向欧洲国家的家庭学习,对自家的垃圾进行分类。要理解家庭分离可降解垃圾对于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意义,人们必须具备更加全局性的生态网络思维。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生物有机废料,因此中国可以用生物能源代替10亿吨煤炭。这一数字大概是目前煤炭总消耗量的三分之一。以德国为例,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德国主要能源的23%都来自生物有机废料。
沼气和其它形式的固态(如木材等)、液态(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能可以代替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及核能。与风能、太阳能相比,生物能具有不依赖于天气状况的巨大优势,因此更加稳定可靠。生物能的储存和获取更加简便,因此能够成为可控的基本的能源供应。目前生物能的这一特点人们尚未充分了解,因此生物能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其价值也被大大地低估。
在利用生物能方面,德国的做法堪称世界典范。中国积极效仿德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自2005年以来,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的清洁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试验利用农业和城市有机废料制造可再生沼气这一方法是否可行。在人们参与度达到60%到70%的试点区,平均每年收集的可降解废料为80公斤。而80公斤的有机废料产生的沼气足够一辆汽车运行至少600千米。然而目前,这些有机废料大部分仍旧被填埋处理。
焚烧的方法并不能使我们获取垃圾中的能源。为了充分获取垃圾中的能源,我们应当根据其干燥程度将垃圾分为干湿两类。这一系统最近刚刚被引入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和哈尔滨的3000个居民区。干的垃圾可以被直接焚烧或转化为燃料能源,湿的垃圾则是生物废料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被用以制造沼气。
在中国,管理可持续能源的供应非常重要。当传统、集中的能源供应系统,遇到以本地可再生能源为基础、新兴的、分散的、小型的能源供应系统,人们面临的挑战便是如何将60万千瓦机组的发电厂与发电能力相对较弱的太阳能电池板、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以及中等规模的沼气厂联合起来。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至少3千兆千瓦电力应来自大中型沼气厂。
发改委也认为,到2050年,生物能能够代替10亿吨煤炭。同时,我们也希望十二五规划能够强化人们对生物能的认识,加大对农业、城市和工业有机肥料转化而来的能源的利用。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的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生物能领域的发展,也能够便捷而又经济地实现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目标。
我们都知道,核电厂的放射性废物会对我们子孙后代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也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生物能的广泛使用,使得取代核电厂成为可能。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5/10/content_12476124.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的清洁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教授、农业部中德 GIZ生物能利用工程负责人、2007年中国国家友谊奖获得者 Bernhard Raninger 编译 赵欣颖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