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2月9日报道:离民谣歌手及作词人周云蓬的沙龙还有4个小时,听众就已经陆陆续续抵达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单向街书店。绝大多数听众都是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这样一个来去匆匆的年代,似乎只有他们花的起这么长的时间等待。
周云蓬的聊诗听歌会吸引了很多20来岁和30出头的年轻人。活动安排在晚上7点开始,不到5点就来了近两百人。书店二楼基本上满了,来晚的只能密密麻麻地站在座位之间的过道上,后面的被前面的挡住了视线,完全看不见主讲人。
在一家出版社工作的编辑赵颖觉得,“沙龙跟生活是不同层次的东西。到这来有种奇怪的感觉,有生活激情,而不是流于世俗。”在她看来,参加活动的文学青年比较多,理想化的人比较多,能激励她吸收更多的东西,不自觉地比以前更关注社会文化走向。换句话说,“在这里有同道的感觉。”
自2006年3月以来,单向街书店已经免费向公众举办了300多场沙龙,演讲嘉宾包括文学、音乐、美术、建筑、戏剧、电影、历史等众多领域的文化名人和学者,其中包括画家陈丹青、作家余华、电影导演贾樟柯、舞台剧导演赖声川、词作家林夕等。
书店的合伙人、《生活》杂志主笔许知远说:“我们希望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点能带给大家不同程度的启发,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从2005年开业起,单向街书店几乎每周都举办沙龙,在搭建公共交往平台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个思想交流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据沙龙策划武延平回忆,2008年初他刚来单向街书店上班的时候,北京办文化沙龙的没有几家,但是最近一两年渐渐多了起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不止书店在办沙龙,出版社、大学、艺术中心、非政府组织也在做。
熟悉书店历史的业内人士认为,沙龙渐趋流行反映了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发展,而且将进一步推动这一进程。例如非政府组织举办的沙龙能满足某些其他地方无法满足的社会需求,为公民之间相互帮助提供了渠道。
出版了多本杂志和周报的现代传播集团新闻中心主任覃里雯说:“衣食无忧以后,中产阶级开始询问,温饱之后是什么?他们寻求的是人与人的联系,还有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类沙龙就搭起了这种平台,成为中产阶级在城市之间的纽带,为他们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满足了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和与人沟通的需求。”
覃里雯认为,沙龙鼓励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为构建现代公民意识、促进公民社会成长打下了基础。她说:“沙龙鼓励人们独立思考,这比什么都重要。”
目前,仅广州一地每周就有三四场沙龙。唐宁书店是广州沙龙的一个核心地带,其活动主持人陶清表示:“人们来这里相聚的好处是可以与人分享。我们不乏丰富的思想,更为需要的是一种氛围。”
据李世强回忆,1988年他的三味书屋刚开始举办沙龙的时候,这种氛围还不存在。那时,沙龙在形式上也不是现在这种讲座和提问相结合的形式。知名作家出了新书以后,他和妻子刘元生把作家请到店里来签名售书,使读者有机会和作者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三味书屋位于北京西长安街南侧,西单民族文化宫对面,一向被外界认为是北京第一家开始举办沙龙的书店。在店主李世强看来,书店是一个社会公共平台,它应当是一个供人们沉思、交流的场所。
“沙龙就是让人们在一起,漫无边际、没有主题地进行讨论,但是却通过一种氛围去互相浸润。”老李说,“它是一种潜在的沟通,通过积累、净化最终达到提高,实现对气质和修养的培养,过滤掉浮华、浮躁、虚荣,尤其是愚昧。”
到了1993年,三味书屋的沙龙活动正式以讲座形式出现。第一批嘉宾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和知识精英,包括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郭道晖,政治评论家、原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编辑马立诚等人。
那时沙龙不像现在这样定期举行,而是偶发性的,很随意,有人有题目就讲。直到2003年,李世强夫妇才开始固定每两周办一次,2006年改为每周一次。他说,现在沙龙受到的干扰和以前相比少多了。
覃里雯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浪潮功不可没,是它培养了民间沟通的习惯,鼓励每个人发声并对别人的声音作出回应。
李世强表示,改革开放的深入带来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举办沙龙。以书店为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书店的要求已不单单是买书,他们更需要一个在读书之后进行交流的场所。
据听众赵天心反映,在各式各样的沙龙中,三味书屋是为数不多的敢于直面社会政治热点话题的一家,而大多数沙龙讨论的都是文学和艺术。正是由于这个特色,李世强夫妇才不顾经营亏损和身体不好,坚持把书店和沙龙做下去。
老李说:“什么事情主要都是靠你自己认定一个目标,坚持你的理念,自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完善。”
经常有听众问他:你们这么做有什么用?他回答,如果你让我说沙龙对改变社会有什么用,简单来说就俩字:没用。但是如果从个人角度看,沙龙能提高人的思想见解、认识水平,改变人对生活的态度。作用应当从这里开始。
“我们不试图去改变别人,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他说:“办沙龙是我的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文革”的一代)前半生过的既坎坷,又糊涂,最让人痛心的是没有尊严。那我们利用有生之年,要重新追寻那种有尊严的生活。我们要探寻生活的真谛,而且对社会也要有点相应的关怀和责任。这不是唱高调。”
如今,三味书屋有十几名志愿者义务为周末的沙龙活动提供服务。他们协助店主夫妇接送嘉宾,在网上更新活动日程安排,拍摄活动照片,并在讲座结束后把录音整理成文字放在网上。老李称他们是“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关怀的知识分子”。
在谈到沙龙对社会起到的作用时,许知远表示:“我们要做的是正确的事情,而不是成功的事情。”他认为沙龙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出乎意料的。
“你现在跟我说话的时候,或许你十年前读过的一句话会突然从你脑子里冒出来。这东西是没有设计好的,但它会意外的出现,人的一生也是。一天24个小时,如果我有两三个小时在一种愉快的、促我思考的精神世界里度过,那这一天就很好了呀,并不非得让剩下的22个小时发生变化。”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11-02/09/content_11965394.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江雪晴、张钰晨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