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22日西安报道:“朱鹮保护现状及对策”研讨会于20号在西安召开,专家指出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的朱鹮数量增长到近1617只,受威胁等级从“极危”到“低危”,正在逐步摆脱灭绝的威胁。但是随着朱鹮种群的扩大,拯救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
国家林业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野生朱鹮估计已达997只,人工饲养620只。目前,全世界朱鹮数量是1814只,其中日本190只,韩国7只。
虽然我国的朱鹮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朱鹮种群的发展和扩大,其保护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种群扩大要求更大的良好栖息环境,与保护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现存野外种群分布过于集中;此外,近亲繁殖严重,雏鸟易发生夭折,幼鸟体抗力若。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局长路宝忠指出朱鹮保护工作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而难度变大。一方面,朱鹮在保护区以外夜宿和繁殖现象增多,人和鸟争夺生存空间的现象更容易出现了。
“朱鹮喜欢去水田里觅食,有时候就会把农民刚种下去的秧苗踩坏;朱鹮习惯在大树上营巢,这棵树在农民自留地里,但农民要树砍了建房;又比如,矿藏丰富的地方是朱鹮的夜宿地,” 路局长说这种利益冲突时有发生,一直是保护区工作的难题。
路局长说除了给当地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态补偿,必须要实现保护与社区利益的双赢才能让朱鹮保护工作具有可持续性。
此外,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的副研究员刘冬平告诉记者,目前差不多90%的朱鹮集中分布在陕西地区,仅不到140只朱鹮生活在北京动物园、河南董寨和浙江下渚湖三处地方。朱鹮种群分布如此集中,意外天气灾害或传染病的侵袭很容易造成极大危害。
朱鹮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东部。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大量使用农药,朱鹮赖以生存的食物——水生动物减少,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其数量急剧下降,并在许多地区先后灭绝。
我国也曾一度怀疑该物种已在我国灭绝,直到1981年我国科研人员在陕西省洋县野外重新发现7只朱鹮。
路局长回忆说,由于数量少,一开始的保护工作就是以增加朱鹮数量为第一目的,很害怕这种“失而复得”朱鹮真的灭绝。
但是由于现存的朱鹮种群的繁殖基数低,近亲繁殖以及随之而来的问题日益凸显。
“研究表明,朱鹮已经是是所有濒危鸟类里遗传多样性最低的物种,而且每一次建朱鹮新种群的时候,遗传多样性都在下降。”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方盛国教授说。
“遗传多样性低意味着繁殖存活率低,即使成功孵化出来,幼鸟出生就有缺陷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方教授说。
方教授呼吁国家林业局能尽快派出遗传学专家组来开展朱鹮遗传多样性的调查,建立人工种群遗传管理谱系并合理制定配对计划,促进优生优育,以此来实现朱鹮种群复壮的目标。
英文原文请见: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china/2010-12/22/content_11737893.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贺丹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