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14日报道:国际慢城联盟已将目光投向中国,并预计授予江苏一个小村庄以“慢城”的称号。
高淳县的年轻人已经有点厌倦自己家乡的悠闲生活了。毫无夜生活可言,没有耀眼的灯火,缺少刺激与兴奋,因而很多当地的年轻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长大,然后去寻找城市生活的诱惑。但是,正是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亚溪镇,这个位于高淳县内的宁静小村镇如今已成为焦点。国际慢城联盟将这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村镇认定为中国首个“慢城”。 11年前该组织成立于意大利,此后一直致力于提倡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 亚溪镇在亚太地区最近的‘友好慢城’是位于新西兰北岛的一个小城——玛塔卡纳。在那里,生态环保的理念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农贸市场到葡萄园,从咖啡馆到海鲜餐厅,绿色生活无处不在。
而对于这项殊荣,亚溪镇的居民们却看的很淡。因为对他们来说,生活向来如此悠闲。
“慢城?听起来就像是我们这儿,”81岁的老人梅位炳如是说。他开在高淳县老街的布鞋店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
老人不喜欢现代化的批量生产,他的三个儿子以及儿媳帮助维系小店的经营,同时也学会了这门正在慢慢消失的手艺。每一双布鞋都是一针一线的手工制成,梅老带着自豪的说:“一双精美的鞋子我需要花三天来做。”
正是梅老人这样对待生活的态度吸引了世界慢城联盟的注意,而即将颁发的‘慢城’称号只是对所有为保护这座小镇恬静气氛作出过努力的人们的一种认可。这里没有盲目的城市发展和千篇一律的连锁商店,人们的生活围绕简单而又紧凑的社会结构展开。
在亚溪,慢慢变老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与城市里许多拥有大把时间的退休老人不同,梅老人的生活十分充实。
他说:“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学会了怎样做鞋子,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当时为了躲避日军搬到了乡下。这手艺我可是用了一辈子啊。”时过境迁,现在做一双鞋子的时间要花费老人更多的时间。
“现在已经买不到手工纳制的鞋底了,这样的话每一双鞋我都要从头做起。”老人做鞋的时候,身旁的一个收音机总是陪伴着他。老人带着几分自豪的告诉我们,当地的电台十一月起开始从早9点到晚5点“全天”广播了。
绝大多数的高淳县居民之前从未听说过“慢城运动”或“慢城”这一说法。
《今日高淳》的主编左年生先生表示:“我是在去年7月国际慢城联盟副主席安杰罗•瓦萨罗造访亚溪村时才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
他还表示:“桠溪镇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给瓦萨罗先生留下深刻印象,瓦萨罗先生表示这里的一切,完全符合‘慢城’的标准,就这样,桠溪镇与国际慢城联盟走到了一起。”
国际慢城组织成立于1999年,意大利的一座小城托斯卡纳是它的发源地。这个组织是从1986年同样开始于意大利的慢食运动(slow food)引申并发展起来的。慢食运动是针对开在罗马西班牙阶梯附近的第一家麦当劳餐厅的抗议活动。这一运动倡导的是对健康、营养的生态种植以及家庭烹调食物的回归。
慢食运动至此扩展到全球130多个国家。它的使命也扩大到包括推动绿色食品、地方小经营者及地方化,以抗衡食品生产的全球化。
慢食运动提高了人们对食品产业物流产生的碳足迹的认识。运动鼓励消费者购买和食用本地出产的肉制品及蔬菜以减少食品运输带来的污染。
作为慢食运动的衍生运动,慢城运动积极推行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以提升生活质量,并且保护人文遗产和饮食文化。
上述两个运动都用一只橙色的蜗牛来作为标志,这个独特的标志在国际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目前已经有来自全球二十四个国家的135座城市获得了‘慢城’的称号。
“在中国,高淳是个起点,”世界慢城联盟主席皮尔·吉尔吉奥·奥利维蒂说。“慢城运动的立足点不仅仅是欧洲,而是整个世界。”
高淳桠溪镇正式加入慢城联盟的申请目前仍在审核之中。奥利维蒂说之前他为了能使哥伦比亚的皮豪城正式成为‘慢城’而足足工作了三年。称号的正式颁布将在明年三月进行。
奥利维蒂说:“‘慢城’的审核标准相当严格,按照现在的标准,‘慢城’不能拥有超过五万名居民。”
而拥有两万人口,面积仅为49平方公里,以种植生态茶叶,草药以及水果为为主业的桠溪镇无疑是一座理想的‘慢城’。
入选‘慢城’的城市还需要致力于环保以及推广可持续发展——这些内容都已经在高淳发展的战略之中。左年生主编说:“这样的发展战略高淳已经实施了多年。”
‘慢城’的称号也为高淳引来了一些质疑。质疑者称‘慢城’更加证明了高淳过度的将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离。
左主编说:“高淳县城被固城湖、石臼湖和水阳江环抱。在古时候,高淳曾经是重要的通商口岸,安徽来的商人们聚集在高淳做生意。但之后随着陆路交通越来越发达,高淳在商贸上的重要性就大不如前了。”
来自亚溪镇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的居民王洪涛说,他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会比居住在像北京和上海这样大城市的城里人要高。他对自己家乡悠闲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都是恋家的人。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而且并不热衷于去大城市追逐所谓‘更好的生活’。我觉得这样有好也有坏吧。因此本地的经济发展确实比较迟缓。”
作为中国首座‘慢城’可能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旅游业一定会变的兴旺起来。一个崭新的度假村已经开业,一条通往亚溪镇的旅游路线也在筹划之中——这些显然都是为了预期之中的游客增长而准备的。
可是,怎样才能掌控发展的全局并不让过快增长的旅游破坏慢城之“慢”呢?
“我们希望人们会来游玩,但人数最好不要过多。”来自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玛琳·拉尔登在上个月的上海国际旅游博览会上如是说。
拉尔登说:“在推广一个地方之前,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当地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要清楚的知道环境上的底线。我们要明白,比如说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以及碳排放方面的情况。”
她还强调说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一处旅游景区的关键便是知道如何对开发过程进行控制以确保不会出现过度开发。
中国人喜欢讲两全其美,但显然,要在维持悠闲的生态生活方式和可能带来大量游客的旅游开发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中国首座‘慢城’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智慧。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12/05/content_11653523.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石莹莹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