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9日报道:国家宗教事务局官员日前表示,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越来越多的穆斯林涌入城市务工经商,各级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随之而来的宗教服务不足问题。
国家宗教局三司副司长马劲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说,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后,越来越多的穆斯林和其他外来务工人员一起,从内地来到沿海工作。
他说,随着流动穆斯林人口而来的,还有他们对宗教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这涉及到清真寺、清真食品等方面。国家宗教局已经采取积极措施,努力为穆斯林群众提供便利。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中国宗教报告》,截止到2008年,我国约有300万流动穆斯林人口,占全部穆斯林人口的10%左右。
一篇发表在《回族研究》的文章说,70%的流动穆斯林在进城工作后收入翻倍,月收入从500到2,000元不等。
马劲司长说,西部地区的穆斯林群众到东南沿海地区务工、经商,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群众的交往交流,增进民族团结。
但由于穆斯林人口的流动所带来的宗教服务需求激增,在沿海各省,特别是流动穆斯林人口最为集中的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宗教服务场所不足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
例如,广东省广州市目前只有4处登记对外开放的清真寺。而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广州市有常住穆斯林人口9,800人,流动穆斯林人口在25,000到40,000左右。
广州亚运会前夕,一座能够容纳5000人的清真寺在伊斯兰教古迹先贤古墓落成,为来自国内和亚洲各国的穆斯林群众提供了新的礼拜场所。
苏伊鹏是一位在广州从事IT行业的穆斯林。他告诉中国日报记者,在新的清真寺建成之前,由于场所不够,他有时会在室外进行礼拜,夏天还时常在雨中礼拜。
马劲司长也表示,有些穆斯林只能在清真寺外的马路上进行礼拜,不仅影响了交通,而且容易造成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的误解。
浙江省义乌是一座以小商品贸易和自由活跃的交易市场闻名于世的城市。这里聚集着将近5,000名来自中东地区的外国商人,他们穿梭于祖国和义乌之间,从事商品贸易活动。
为了满足他们的宗教需要,马劲说义乌市政府已将一座废弃的厂房改建为临时清真寺,为穆斯林提供临时的礼拜场所。
马劲还说,过去十年来,有关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为穆斯林群众提供必要的宗教活动场所。用于修缮和建造清真寺的资金拨款已经达到7,400万元,并帮助外来穆斯林解决工作、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除清真寺之外,清真食品供应不足也困扰着流动穆斯林人口。
马劲司长说,不规范的清真食品是引发民族矛盾的原因之一。国家有关部门正在酝酿一部全国性的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用以规范清真食品的制作和销售。
他说,这部条例将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进行规范,保证有清真饮食传统的少数民族的习俗得到尊重。
马劲司长表示,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一些熟悉民族宗教事务的西部干部到东部挂职,帮助沿海城市处理好激增的宗教事务。
他说,新的挑战既考验着广大穆斯林群众,更考验着地方政府。在流动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对解决好这些问题十分关键。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新闻处官员告诉中国日报,政府已经计划对出台17年之久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进行修订,以应对流动穆斯林人口的不断增长。
条例修订的草案力争为新纳入城市的少数民族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将在12月召开的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上进行讨论。
英文原文请见:
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china/2010-12/09/content_11675047.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赵逸男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