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4日发表社论: 今年中国粮食收成预计将再创新高,给中国“战通胀”提供了足够的喘息机会。但是,丰收的好消息并不意味者决策者会放松调控通胀压力的力度。在通胀的压力之下,中国的消费品价格飞涨,特别是食品价格。
据初步统计,今年中国粮食产量同比增长2.9%,达到5.4641亿吨,连续七年实现大丰收。
当下,中国的决策者正努力抑制消费通胀,因此,粮食丰收无疑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
政府原计划将本年度的通胀率控制在3%以下。但是,通胀率从9月份到10月份急转而上,从3.6%飙至4.4%,达到25个月以来的最高点,致使决策者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重拳打压通胀。
社会普遍认为,食品价格两位数的上涨是导致10月份通胀大幅上行的主因。政府旋即采取行动,推出一系列政策,增加低收入家庭补贴,以稳定食品供应,打击囤积居奇。
上述权宜之策或可在短期内抑制价格上涨,但都不如粮食丰收更能确保粮价稳定。粮食丰收将从根本上消除供应恐慌,而恰恰是这股恐慌导致了价格的飞涨。
当下粮食供应充足,决策者可以考虑抑制引起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其余因素。
事实上,如果粮食丰收,通胀依然上涨,决策就应当意识到,粮食短缺并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相反,价格上涨的根源在需方:大量的流动性造成农产品需求激增。
如果是这样,决策者应果断采取措施,有效抑制通胀。
国际粮食和农业组织警告称,如果明年主要作物的产量不能大幅增加,粮食价格必然会上涨,有“寂静的海啸”之称的2008年粮食危机将再度上演。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粮食出现大丰收对全世界来说同样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中国成功地用世界上10%的可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这不仅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增长至关重要,而且为世界做出了极大贡献,成功地缓解了一些地区的粮食危机,粮食危机通常是由于粮食减产难以满足人口增长,或者是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长。
为了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决策者应当适时地审视和加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政策。据估计,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发展中国家应当学习中国的粮食增产措施。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0-12/04/content_11651979.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社论 编译 刘江波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