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22日报道: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气候司本周二(7月20日)召开会议,探讨在中国开展碳交易试点的具体做法,以兑现我国到2020年将碳强度下降40-45%的承诺。
据参会人员透露,该会议由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主持,相关部委、研究机构、企业及环境交易所参会。
会上各方达成共识,在中国积极开展碳交易试点势在必行,相关工作预计将在十二五期间展开。但对于具体实施的路径,即试点是在某一行业还是在某一地区进行,各方还存在较大分歧。
参会人员一致强调,在国内开展的碳交易试点是中国自主的努力,应该与国际上的气候谈判进行严格区分。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中国不承担强制减排二氧化碳的义务。
业内人士分析,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依赖行政手段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例如,为实现到2010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全国千家能耗大户分别与中央政府签订节能减排责任状。
但随着能耗的不断增加,行政手段的成本将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通过市场手段进行必要的补充。据参会人员透露,这也是周一会议上与会人员达成的共识。
独立政策观察家喻捷对《中国日报》表示,公平公正的分配碳排放相关权益至关重要,而这需要对过往的碳排放数据有比较清晰的记录,因此设计一个适用于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将是很复杂的过程。
因此她建议试点的行业或者地区范围应该控制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
“试点的目的是探索相关制度的建立,设定游戏规则,并尽可能的改善,而不是一味扩大参与的范围。”喻捷说。
在过去的两年内,我国一直在自愿碳市场上开展有益尝试。去年8月,我国第一单自愿碳交易在北京环交所完成,上海一家汽车保险公司购买了奥运期间绿色出行项目产生的8000余吨碳中和指标。
发改委气候司孙翠华处长此前曾表示,我国关于自愿碳减排交易规则正在积极制定中。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7/22/content_11033477.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李婧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