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21日言论版文章:今年4月出台的美新核态势审议报告(NPR),根据国际安全形势的重大变化,提出了美国建立“和平与安全的无核世界”的长远目标,并据此确定了未来5至10年要实现的五大关键目标。NPR的出台及去年以来在美推动下国际核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重大进展表明,美核战略出现了较大调整。
美核战略调整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一、首次将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视为主要威胁。新NPR提出,“全球核大战的威胁已然不在,但核袭击的风险不断增大”,“防止核恐怖主义与核扩散”“首次被置于美国核议程的首要位置”。曾被视为头号核威胁的苏俄,冷战结束后被视为威胁不断增长的中国,不再被视为主要核威胁,而被视为美能否与之实现战略稳定的重大“挑战”。
二、明确将建立无核世界作为长远努力方向。从奥去年的布拉格讲话到新NPR的制定与出台, “建立无核世界”作为统领全局的指导思想已在美高层达成基本共识。奥巴马在主导NPR的起草过程中要求,必须体现无核世界的方向和在近中期继续保持安全、可靠、有效的核武库,实现“减核增慑”(“弱化核武器的地位与作用并减少其数量,增强威慑能力”)的目标。
三、将重建并强化核不扩散机制、突出核安全及应对核恐怖主义、推进核裁军、加强核军控四者紧密结合。美认识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其有效应对核领域“主要威胁”及“主要挑战”的双重目的。
四、降低核武器的作用。主要举措一是加强消极安全保证(虽仍把朝、伊排除在外,但与小布什政府附加许多条件,保留用核武器应对无核国家生化袭击权利相比有明显变化);二是明确提出“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考虑使用核武器”,美未来努力的“目标是使核威慑成为美国核武器的唯一用途”(sole purpose)。
五、在推动核裁军、开展核对话的基础上实现与俄中的战略稳定。美俄核裁军重回START条约的形式,对双方进攻性战略核武器进行了新的较大削减;而2001年的美俄莫斯科条约对双方削减的限制很少,是无核查和可逆的。美还提出,美俄的下一轮核裁军应包括所有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也应进入削减范围。对于中国,美强调首要任务是建立两国核对话平台,在对话中把加强双方在核领域的合作、加强透明度及了解中国核现代化进程作为重点,从而实现中美战略稳定。与中国开展核对话是老要求,与中国建立战略稳定则是新内容,其中蕴含了对中国核力量发展的关切、必要的承认及迫不得已的让步。
六、强化区域安全体系成为美加强区域威慑战略的关键。其主要内容包括继续向盟国及伙伴国提供核保护伞、建立有效的导弹防御及加强常规威慑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美提出在保持延伸威慑时将更重视常规威慑而降低核武器的作用,并将发展全球即时打击系统(PGS)这一常规战略能力作为重大举措。虽然美声称PGS不是针对俄中两国的,但不论其真实动机如何,就像发展导弹防御系统一样,这一做法可能对全球战略稳定带来新的危害。
对美核战略调整,有以下四点基本评价:
一、将建立无核世界作为长远目标是美核战略的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调整。如果美能坚持朝这一方向走下去,世界核秩序日益恶化的趋势可能得到扭转。去年以来,在美推动下,核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如2009年9月安理会成功召开核不扩散与核裁军峰会,2010年4月美俄签署新的START条约,同月成功召开首次核安全峰会,5月第八次NPT审议大会通过最后文件以及6月安理会通过对伊制裁新决议等。
二、美核战略调整仍是妥协的产物。虽然奥巴马对美核战略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企图使美核战略的钟摆从“核战型”(WAR—FIGHTING)威慑战略向“确保摧毁”(AMD)威慑战略摆动,但从最终出台的NPR看,调整遇到的阻力很大,美核战略仅仅向新方向迈出了最初的一步。美在不少具体调整措施中也仍留有余地,使调整具有一定的可逆性。
三、美调整核战略无损其军事优势。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削减核武器,降低核武器作用,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展望未来,在继续保持核优势的同时,大力加强导弹防御力量和常规优势(包括常规战略武器优势),可能成为美军事力量发展的重头戏。
四、美核战略调整在总体上有利于中美加强合作,减少对抗。奥巴马政府对核战略的调整,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缩小了中美双方的分歧,在两国核关系的定位上对中国发出了较为积极的信号,因而有利于双方加强合作,并为两国在核领域着手建立战略互信打开了希望之窗。当然,美核战略的调整也对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美要求早日开展中美核对话,对中国加强透明度的压力将进一步上升;在核军控问题上,中国将面对CTBT批约和开展FMCT谈判问题;在核安全问题上,美要求中国参加PSI及在巴核、朝核安全问题上开展合作将更为急迫;而美加强导弹防御、发展常规战略武器亦可能对中国核力量带来新的威胁,等等。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7/21/content_11027909.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为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 张沱生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