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5月25日报道: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需要在世界事务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从后危机时代振兴世界经济,到温室气体减排,不一而足。但有时西方看待中国的方式本身是矛盾的,或者受所在国政治议程的影响。例如,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因为美国政府的干预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Unocal)失败。美国政府的说辞是为了国家安全。但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之时,美国政府急需用钱,便允许,甚至邀请中国购买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公司的股份。简言之,西方世界要求中国在进入世界经济大国阵营后对世界事务具有更强的责任感。
但我们要追问的是,中国到底应该算全球经济强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呢?就像中国面对的外部世界一样,对中国自身的定义也不是固定的。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借助数字来确定中国经济的特点。就总体规模而言,4.9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足以使中国位列世界经济三甲。但当我们看人均GDP时,中国只有3900美元,依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考虑到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工资的增长速度,中国人的生活其实比数字代表的水平更加贫穷。
在温室气体排放领域,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但每个美国公民人均对大气层的破坏相当于5个中国人。欧洲国家,包括俄罗斯在内,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也都远高于中国。中国的石油消耗量大于日本,但尚不及美国的一半。从人均水平看,中国的人人均石油消耗量仅为美国人的十分之一。此外,中国国内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在中国,反应贫富差距水平的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前的0.16增长到现在的0.47。这表明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危险的程度,直接危及社会稳定。
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也因为多种原因而被扭曲,其中包括不同的价值观、文化背景、西方媒体的倾向性等。西方媒体总是将焦点集中在中国的负面新闻上,对中国取得进步视而不见。那些居住在中国的有影响力的外国人大都集中在京沪繁华的外国人社区。长久以来,他们会认为北京朝阳区外国人社区的繁华便能代表了整个中国的状况。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内,我依靠铁路和公路交通工具走过了中国许多地方,行程累计10万公里。我参观了很多二三线城市,还在偏远农村呆了很久。我与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交谈,有出差的人,有民工,也有普通的居民,像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保守的老年人,还包括几个开着豪华汽车的年轻人。虽然我的分析远不能称为科学或全面,但我真切地感受到普通中国人的经济条件并不理想,他们必须忍受很多生活的艰辛。许多地方的农民依然使用古老的农具,人工耕种土地。1亩地(十五分之一公顷)一年的收入大约为1500元人民币,难怪农业人口都希望移民到城市工作生活。
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条件都是十分基本的,没有豪华和享受可言。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和拥有必要的医疗服务有时都十分困难。尽管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较快,但绝大多数高水准服务设施都超过普通公民的承受能力。南方几省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居住,但西部和西北地区气候地貌条件艰苦,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到这些地方的自然风光。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存在,但我也在中国人那里感觉到一种自豪感,大多数人对未来抱有希望,即使那些从事最艰苦劳动的人也是如此。有意思的是,很多欧洲人却早已对欧洲失去了希望。能送孩子上好学校,给孩子提供成才的条件都会让中国父母有很强的成就感,即使父母自己依然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但这更使得孩子成为父母的寄托。我在和中国人交谈时,经常会听到“忍耐”这个词语。
正是在“双面中国”的大背景下,作为外国人,我们需要全面地了解这个面积广大的多样化的中国。假以时日,中国注定会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而且中国目前正在朝这个方向不懈努力。我相信中国政府将更加注重提高普通国民的生活水平。我们需要对中国耐心些,可以对中国存在不同的看法,但需要尊重中国采取任何行动时的速度和效率。这种尊重中不应该强加西方的思维模式,或者将过高的标准和要求强加给中国。考虑到世界金融体系中尚存的不确定性,欧盟以及欧元今天面对的困境,我们或许应当需要来自东方的友善之手帮助西方解决自身的问题。(作者为伦敦城市大学全球政策研究所中国项目负责人,目前在浙江大学做访问学者 米歇尔·杰拉西Michele Gera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