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30日报道:目前,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已经从以抢救生命、救治伤员为主要任务的紧急状态全面转入以安置群众、恢复秩序、灾后重建为主要任务的有序状态的新阶段,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接受中国日报独家专访时说。
此次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的里氏7.1级强烈地震,相关部门对受灾人数和财产损失正在抓紧进行灾情评估。
在4月24日至5月4日期间,来自城建、国土和地质相关部门的专家组正在结古灾区进行地质勘探,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等规划,预计5月4日,在结古镇禅古和甘达两个村永久住房建设就会开工。
“在安置好群众生活上、我们要按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居民的住房、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尽量加快建设,尽量使大多数受灾群众尽早搬进永久性住房,”强书记说。
据强书记介绍,灾区重建分两步走,第一步打基础,竭尽全力使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达到超过灾前水平;第二步上台阶,把玉树州府建设成为高原生态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地区。由于玉树海拔高、施工时间短。那么,全力妥善解决好过渡期的群众生活,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灾区过渡期安置将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以相对集中安置为主的方式,“针对灾区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冬季时间长的实际,过渡安置住房以加厚保暖帐篷和火炉为主,这要比活动板房更经济和实用,”也符合当地群众传统自然居住特点。他说, 目前正在加紧配置建设过渡性安置住房区域的水、电、通讯和广播电视等设施,以及日用品和少数民族特需品销售点,同时配备防火、防雷、消防、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设施、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安全需要。
强书记说,在过渡安置时期,要采取计划供应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灾区人口数量科学增配、调配帐篷,调集折叠床,炊具等生活用品,加大粮油、蔬菜、砖茶等物资组织力度,尽最大努力让群众住得更方便一些,吃得更热乎一些,文化生活更丰富一些。
强书记说,要以军队支援的两个“方舱”医院为支点,组织医疗队进社区开展巡诊,做好军队医院和本地州县医院结队帮扶,促使医疗重点从伤员救治向康复治疗、卫生防疫转变。
他说,要提升学校复课水平,动员和组织灾区6000多名初、高中学生到西宁和外省市就读,目前转外就读学生已达1000多名。同时,加快建设临时校舍,不断改善过渡时期学生学习条件,尽最大努力改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
强书记说,在新玉树的灾后重建过程中,要把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
“玉树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有着中华水塔的美誉,生态地位极为重要,保护好这里的青山绿水、一草一木,始终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重要责任。”
强书记说,面对玉树的灾后重建工作,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好。
从4月24日至5月15日,由中科院牵头,有70位来自环保、地质和建设部门的专家在玉树灾区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恢复重建选址工作。
根据水土资源、生态系统特征、自然灾害危害性、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地质灾害评估等综合评估结论,来确定可承载人口的总规模,提出适宜人口居住和城乡居民点建设的灾后重建地址,强书记说。
玉树地震产生大量建筑废墟,如何处理好是当务之急,一方面我们费劲周折选择不污染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和堆放地。另一方面,在灾后重建中将积极利用震后建筑废材。过渡安置期,尽量少建活动板房,减少次生环境污染。我们还完成了对死亡动植物的无害化处理。在灾后重建中,我们将把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和重要位置。
强书记强调说,“ 我们要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贯穿始终,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标准,科学推动社会主义新玉树各项建设工作…”
总之,我们要用一个绿色、生态环保的新玉树,回报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的深切关怀,回报全国各族同胞对我们的无私援助,回报玉树各族群众对我们的热切希望,”他说。
关于僧侣在救灾中发挥的作用,强书记说,在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中,全省各民族、各宗教、充分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共克时艰的生动画卷。
他说,地震发生后,玉树各民族群众不分彼此、互相帮助,奋勇自救。特别是,玉树宗教界人士、藏传佛教僧侣也积极参与抢救被困人员,协助党和政府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安抚遇难者家属、体现了很强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在救灾中发挥了独特和积极的作用。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4/30/content_9794987.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张琰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