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消息:英文《中国日报》3月9日报道: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5日在接受《中国日报》独家专访时表示通过外交努力解决伊朗问题的空间犹存,制裁反而有可能把伊朗推入死胡同。
不过吴思科也表示反对伊朗拥有核武器是中国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他说中国为了推动这个问题的解决做了大量努力。“我们同有关各方领导人包括伊朗领导人接触中间都做了大量工作,就是阐述一条:伊朗是不扩散条约签字国,应遵守这个协议,中国坚决维护这个协议。”
吴思科表示中国一直在推动有关各方多交流对话,对伊朗晓以利害。因为“拥核对伊朗没什么好处 对这个地区也没有什么好处。”不过他同时也强调,中国支持伊朗和平使用核能的权利。
目前,以美、英、法、德为首的主要西方国家正在努力寻求自2006年以来对伊朗的第四轮制裁。
美联社星期四报道说针对伊朗的新制裁措施已经出炉,并且上诉四国已经将协议草案递给了中国和俄罗斯征求意见。草案内容显示,新制裁主要将针对伊朗革命卫队并且强化已经通过的制裁措施,包括对伊朗船运、银行以及保险部门的制裁。
吴思科并没有正面回答记者关于协议草案的问题,而是再次借机重申了中国希望通过外交解决伊朗问题的一贯立场,并称外交努力还在继续中。
“只要有1%的希望 有外交活动空间 这个努力就不会停止,”吴思科说。
" style="WIDTH: 220px; HEIGHT: 310px" title=""/>
石油不是反对制裁主要考虑
在接受采访时,吴思科还驳斥了西方一些声称中国反对制裁是为了保证本国从伊朗进口石油的稳定。
“我们在伊朗问题的政策和做法不仅仅着眼于石油,并不是我们拿了石油我们才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反对制裁)。”吴思科说,并称西方的观点是片面的。“当然和伊朗石油合作使我们的很重要利益,但不光是这个问题,我们还有通盘的外交考虑。”
中国从1993年开始就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目前大约有11%的进口原油来自伊朗、25%的石油来自沙特阿拉伯。而从整个中东的石油则占了整个国家进口石油的一半以上。
而除了中东,吴思科说中国和俄罗斯、中亚、拉美地区、以及东南亚都保持了广泛的石油合作关系。
他中国的基本政策是石油进口的多元化,并称正是这种政策保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要,是一项“外交成就”。
而实现这一外交成就背后的保证正式中国和其他国家稳定的政治关系。因此吴思科告诫西方国家在处理伊朗问题一定要平等对待伊朗,不要老用制裁甚至武力威胁伊朗。
伊朗是一个拥有很强民族自尊心的文明古国,吴思科说。制裁是为了警告它,“但如果太过了,伊朗可能就觉得没有回头路就只好走下去了”,这样反而会“事与愿违”。
对中东,奥巴马不能只说不做
除了伊朗问题,吴思科还从中国的角度对中东局势作了解读。
他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中东局势总以上还是走向稳定的,推动中东恢复和平进程的努力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有关各方都在做各种努力。
但是他同时表示希望奥巴马政府能够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不要只说不做。
奥巴马自上任美国总统的初期便积极表示希望改变美国在中东国家中的形象。在去年6月4日在埃及的演讲中,他更是引用古兰经名言,并称美国和穆斯林世界是朋友。
吴思科说自奥巴马的演讲后,中东国家便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上台后的中东政策能够有明显的调整,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能够推动。希望美国政府在释放出善意之后拿出实实在在的计划来。
“但是半年、一年、现在是一年多过去了,也没有啥实在的东西。所以慢慢他们的热情就在下降。”,吴思科说。到了现在,一些中东国家对奥巴马刚上台时燃起的热情渐渐的退了下去。
“这就像一个汽车如果停下来之后重新启动就更困难。怕情绪冷却下来之后转变成一种失望,带来新一轮的不稳定,”吴思科提醒美国政府。不过他同时也表示,奥巴马在演讲中说出漂亮的词语是容易的,但是要拿出每一步实际的行动,是不容易的。
“作为美国总统,他首先关心的是国内的经济问题、医疗改革。关于中东问题,我觉得奥巴马不是不想做,而是力不从心。往前走一步都是很艰难的,”吴思科说。而巴以问题,便处在奥巴马外交政策一个“遗忘的角落”里。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0-03/09/content_9557359.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张海洲 程光锦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