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8日评论版头条:随着《里斯本条约》于2009底正式生效,欧盟可以在国际上大干一场了。至少多数欧洲人是这样想的。长期以来,欧盟一直对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甚满意。尽管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总体GDP大于美国、中国,但欧盟一直不能将其经济影响力转化为政治影响力。还有人批评欧盟缺乏共同外交,因此总体总是小于部分之和。即使对欧盟持怀疑态度的人,似乎也意识到欧盟在国际上过于软弱。《里斯本条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如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首先需要适应欧盟新的权力架构。一种新的“三驾马车”在欧盟对华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中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三驾马车是:欧洲理事会常设主席(即所谓欧盟总统)范龙佩、新连任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欧盟外长)阿什顿。欧洲国家一些精英和舆论对在国际上无人知晓的比利时首相范龙佩和缺乏外交经验的英国前上院议长、欧盟前贸易委员阿什顿当选《里斯本条约》新设立的最重要的两个职位非常失望。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本的问题是,他们是否能够今后得到欧盟成员国的支持。或者说未来欧盟的国际地位与他们两人目前国际知名度高低没有很大关系,而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能力有效地把27个成员国的立场协调起来。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成员国政府,最终的对外关系权力还在它们手里。在新三驾马车中,阿什顿的角色尤其需要重视。她不仅主持欧盟27国外长月度会议,而且还兼任欧盟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对委员会对外援助等也有很大支配权。此外,根据里斯本条约规定,正在筹建中的欧洲对外行动机构(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也将归其领导。
中国和欧盟现在应该对过去几年双方关系出现紧张的原因进行反思。欧洲人对中国实际国情缺乏真正认识,同样中国对欧洲的认识也不够,导致双方存在很大误解。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尽管冷战结束了(而中国甚至还在冷战未结束时就在对外关系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欧洲人看问题的意识形态色彩仍非常浓厚。充斥在欧洲媒体上关于中国的偏见和片面报道,制约了中欧关系的深入发展。
中欧必须抛弃偏见,加强合作。对于欧洲来讲,中国已经成为欧洲不可或缺的国际伙伴,在经济上是这样,在政治上也是这样。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后,中欧相互指责对方。这实际上首次证明了中欧合作应对国际挑战、进行全球治理的重要性。金融危机更加突出了中国对于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对于中国来说,欧洲对于全球事务的影响力将会长期存在,虽然人们在广泛谈论金砖四国、全球权力中心转移,这还是一个发展趋势而非现实。
经贸利益仍然是中欧关系最重要的基础。2008年中欧贸易额达到4,256亿美元,超过中美贸易1,000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欧洲市场需求下降,中欧贸易额同比相应下降。但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与前些年基本持平。截止2009年10月,中欧贸易总额已接近3,000亿美元。欧盟继续保持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欧洲从中欧贸易的增长中同样获得了巨大利益,中国已经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欧盟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2007年成立中欧经贸高层对话,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中欧紧张的贸易关系。今后双方应更加重视发挥这一高层对话机制的作用。由于在欧盟对外贸易中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贸易问题而言,中国应将欧盟委员会作为主要的对话和交往伙伴。
环保、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对非洲政策等也是中欧需要讨论和合作的领域。中国不可能停止其现代化进程,同时中国也认识到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将二者统一起来,对于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欧洲和世界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欧洲作为全球气候问题的领导者应该发挥建设性作用,指责中方和相互争吵是没有用的。中欧在清洁能源、新能源方面具有很好的合作潜力。非洲是中欧共同关心的地区,双方在非洲均具有至关重要的利益。且欧洲和中国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欧洲必须向非洲国家证明其政策对于非洲是有用的。在此情况下,中欧非三方合作才能够成为现实。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美国因素在中欧关系中的作用也与过去发生了变化。当中国和美国关系出现紧张时,中国自然不希望和欧洲也出现同样的情况。另外,欧洲曾长期被中国看作是可以平衡美国的力量。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如伊拉克战争,欧洲国家也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但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自身的崛起,中美关系正在发生重要变化。美国和中国的共同利益在不断扩大,合作日益加深。如果过去美国因素曾是使中国走近欧洲的因素的话,现在应成为欧洲走近中国的因素。(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 冯仲平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