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7日评论版头条:无论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里,中国3.38亿网民都正在迅速成为新兴的舆论压力来源,他们借助声势浩大的集体话语,对众多社会热点问题表达关切与诉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就被授予了“网民”的称呼,于是一个意见团体形成了,虽说在那时它还规模尚小。如今,网民的影响力已伴随其人数的增长而日渐扩大。
有人说,中国的网民只是在虚拟空间里施加压力,这种舆论压力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影响力,的确不容小觑。他们的身份、立场取决于他们所表达的观点,而非他们表达的方式。网民表达意见的方式与传统意义上沟通观点的方式有相似之处,比如打电话、写信、甚至见一见重要人物;网民是在寻求一种更为便捷、安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议题的关切。
“网民”一词字面上由两个部分组成——“网”字和“民”字。当谈到这些互联网用户时,人们往往总是过分看重这个头衔的前一个字,同时又容易忽略:网民本来就具有“公民”这一基本身份。有些官员错误地把自己与网民的互动视作一种技术负担,他们对网民不予理睬,觉得一位网民就像一封电子邮件一样。其实恰恰相反,作为官员应该抓住机会、放下架子,与网民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许多官员远未意识到:互联网是通达民情民意、关注社会民生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直以来,网民这个群体都在努力对公共事务政策和政府决策施加影响力。他们通过互联网传播自身的关切、诉求,虽说这种传播的方式是存在于虚拟空间的,但是他们所产生的舆论压力在真实世界从未减弱过。
体现网民强大影响力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近期围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行的政策修订。在网民的帮助下,成都“唐福珍案”——案中女业主因为拆迁问题点火自焚——在全国上下引发了一场针对拆迁制度法规的热议,最终促成相关管理部门对拆迁法规进行重审。
这就是网民的力量:网民的身影出现在数起重大的社会事件当中,甚至改变了最终的结果,或者改变了现有的政策法规。
另一个体现网民能促成改进现有政策法规的事件,主角就是邓玉娇,一位湖北省的女服务员,据称她遭到了数名官员的无理纠缠、言辞侮辱,结果用水果刀刺死一名官员、刺伤一名官员。邓玉娇被轻判并缓刑;许多专家也认为,该案件审理过程中也考虑了网民所施加的舆论压力。
我们应当注意到,网民不仅仅只是通过在线的渠道来表达他们的意见,他们还结伴来到邓玉娇所在县声援她。
在过去的一年中,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比如网民曝光上海运输管理部门借查处黑车的“钓鱼执法”,比如工信部不再要求新生产的电脑必须预装绿坝软件。在这两个例子里,网民施加的压力在改变事件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毋庸置疑,在这个时代,利用互联网表达民意越来越盛行,而网民是不应被忽略的。毕竟,这接近3.38亿中国网民也都是公民啊。民意也仍然是公民所表达出的声音——它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表达途径而已。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正在发生飞速的变化。在这个民主的社会里,公众意见的“根”,有一部分就扎在互联网里,那么政府部门也不应该落后于形势。与网民沟通、交换意见才是上上之策。毕竟,网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群体,他们不是虚拟的舆论压力,而且网民的都是由负责任的公民组成,他们的确是在关心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生。(作者是长江商报评论员 邓子庆 编译 张陨璧 编辑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