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5日言论版文章:从国内四行业协会联合商务部在CNN推出的“中国制造”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想要与世界沟通的强烈意愿。而这种意愿,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
中国的崛起造成了世界经济和市场的重新分配,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市场份额和边界的调整过程其实是必然的,即使不是中国,也会由其他新兴经济体引发。但这种调整带来的相关国家国内产业调整,劳动力流动等问题,总会引起一些民众的对立情绪,为中国商品进入构成了很大的非关税阻力。
并且,由于语言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在传统西方文化视野里,中国过去一直被边缘化,被认为是一个神秘的国度。这种神秘往往意指异类的,不遵守游戏规则的。
当这样一个被认为是异类的巨人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商品在全球无所不在的时候,对方往往由于不清楚你将按什么规则出牌,是否是自己的潜在威胁而心生疑虑。
然而我们也需要反思自身的进入方式。中国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涌入世界各地,但中国的声音并没有实现全球化传播。缺少了文化的进入,对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没有贡献,对当地社会没有参与,而只是单纯的商品大量涌入,难免给人留下攫取利润的不良印象,很容易导致“中国制造”威胁论。
隔阂产生偏见,偏见导致冲突,要真正改变“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对外沟通和文化输出首当其冲。
按照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虽然新闻中阐述的是事实,但往往是经过建构的,单一角度的事实。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往往只能为受众提供一个角度,并且是具有深厚西方文化,政治,社会背景的角度。
中国应当对建构自身形象有所作为,而不是只依靠西方媒体来塑造中国形象。这样不仅能改善西方主流人群对中国和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而且能帮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从这则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外传播思路的一些积极调整。政府能够开展这种国家形象营销行为,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同时,要向西方输出声音,就要他们可接受的媒体和方式来传达。这种通过西方主流媒体投放商务广告,使其听到中国第一手声音的做法,在现阶段是一种务实的表现
然而国家形象广告不能成为唯一的推广模式,它与企业,社会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沟通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公民交往,学术交流,旅游都是很好的沟通方式。中国还可以推出政策,文化等多方面的整体形象广告。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一个遵循人类共同价值和游戏规则的国家。
如果能够通过多层次的综合传播,提供给西方主流人群解释中国的另一种角度并被其接受,在一定程度达到某种平衡,消除某些误解,就是非常成功的推广了。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这则广告的具体内容还有待商榷。对比与中国人通过整体概念把握具体事物的习惯,西方人更倾向于从具体的个案和场景来体验。而更重要的是,沟通的第一步不是晓之以理,而是动之以情,让对方产生认同感是传播成功的关键。
目前这则广告的呈现形式还是略显东方化,并不符合西方人认识问题的角度和逻辑。整体上看这则广告是在讲道理而不是感染人,这种传达形式对于建立认同感的作用比较不明显。
这方面其实可以借鉴韩国的成功做法。通过韩剧中一些时尚元素的渗透和浪漫场景的营造,许多受众对韩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和好感。这种情感认同进一步带动了韩国的旅游业,乃至整个韩国文化的对外推广。
好的传播效果应当是一盏能够照亮全部阴影的无影灯,但这不可能由单一的传播行为完成。对于第一个国家形象广告而言,我们也不能苛求其涵盖各方各面的诉求,毕其功于一役。
偏见的产生不是一时的,因此它的消除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更加耐心和宽容,创造更宽松的交流方式和空间。希望在这则“中国制造”广告之后能够有更多后续的推广和传播活动,真正达到对外沟通和文化输出的目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喻国明 记者 王漪清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