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月5日言论版文章:据国内媒体报道,自11月23日起,一则“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形象广告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美国频道、美国头条新闻频道和国际亚洲频道播放,而且,“广告片一经投放,就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响”。
事情真的如此吗?恐怕倒也未必。广告是以外国人为投放对象的。但或许是因为播出次数太少,或许是CNN在美国国内还压根未展开相关播放,接受询问的美国人基本都表示,他们未看到过这条“中国制造”的广告。
与国内连篇累牍的报道相比,外国传媒对这条消息也格外“冷漠”。在美国的媒体上,就很少看到相关报道。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该广告的浏览量也不大,从不多的留言看,浏览者中很多应该是中国人。这与许多中国负面新闻的视频点击量仍有相当大的反差。
当然,说这些,不是否定这则广告的积极意义。毕竟这是中国首次为“中国制造”打形象广告,而且手法也比较尊重广告的客观规律。广告没有一厢情愿的说教,更多是从细节入手,这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口味,这是值得肯定的。
许多外国朋友即使没看到相关广告,但听说后也表示很感兴趣,会上网搜寻来欣赏一下。一些海外华人更感振奋。曾在CNN工作过的旅美资深媒体人黄天波就对我说,这种商业化的运作,并以海外主流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推介国家乃至产品形象,“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但这则广告并未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至少也可以说明两点:一是我们的广告宣传效果还不够,弄成了“墙外开花墙内香”;二是我们还可以把广告做得更好,让外国人真正理解我们的广告内涵。当然,吹毛求疵是不对的,毕竟这是第一次;但立足长远却是必要的,因为这更有助于“中国制造”在海外的推广。
比如,就广告载体来说,选择CNN是否就是最好,就值得商榷。不错,CNN是一个全球性、有影响的电视台,但在美国,它仍不过是众多有影响的美国电视台中的一个,受众有限。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尼克松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唐安竹(Drew Thompson)对我说,选择CNN可能是一大误区,因为这则广告针对的应该是普通的美国消费者,而很多消费者是不会去看CNN的。
美国国情和中国不同,CNN不是美国的“中央台”,不存在一言九鼎的垄断地位。因此,作为一个改进,下次如果有“中国制造”形象广告,眼光应该更开阔一点,先研究一下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顾客,然后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载体。在黄天波看来,中国可以考虑更多借重网络,或者做一些插入式的广告形式,这样会“更有效和更精准地达到目标人群”。
所谓见仁见智,他们的意见未必就一定正确;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善意的提醒或建议,对我们来说,总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闭门造车是肯定不行的,“中国制造”需要世界合作,“中国制造”广告也需要听取旁观者的意见。从“中国制造”不做广告,到做广告,这是一个进步;但从做广告,到做好广告,这是新的一步。(作者为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 刘洪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