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17日言论版文章:有关气候变化的新闻向来多为坏消息,但近来坏消息都不足以表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用“可怕”来形容恐怕更恰当些。知名气候问题研究专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耸人听闻的警告。他们对这个星球命运的预测与前几年比起来更加糟糕。科学家们建立的模型可以形象地展示气候变化带来的可怕后果,例如,极地冰盖正加速消融。此消彼长,人类温室气体排放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在不断地被自然放大。例如,温度升高,北极冻源的永久冻土逐渐融化。这一过程以沼气的形式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暖趋势。最新发现表明,储存在永久冻土中的沼气量远多于人们的估计。如果这些沼气伴随冻土带的融化,全部被释放出来,那么将进一步加快全球变暖速度。
严峻形势下,气候问题领域任何积极的变化都值得庆幸。其中一条好消息是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将碳排放强度减少40%至45%。此外,联合国国际能源署10月6日发布文件,大幅降低了其对全球碳排放量的预测,不仅仅因为全球经济衰退,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公布的减排力度大大超出外界最初的预料。中国的承诺和气候问题的发展趋势使美国国内的怀疑论者没有理由为美国逃避责任的行为寻找借口。有些人认为中国承诺的减排目标并不能被称为大动作,他们说那只是目前减排趋势的延续。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事实上,正如卡耐基基金会的威廉·钱德勒(William Chandler)所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中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而能源与中国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学家将能源消耗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称为“能源-国民生产总值弹性”。如果能源消耗量增长一倍,与此同时,经济也增长一倍,那么弹性系数值为1。
钱德勒表示,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的公布的目标是年度减排4%。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在这个时间段内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那么弹性系数约为0.5。这个水平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1-1.5的平均值。同样低于中国在2000年至2005年的弹性值,当时中国能源消耗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钱德勒进一步指出,这种将减排目标与经济发展捆绑在一起的减排计划背后隐藏的政治风险不言而喻,尤其当经济增长放缓时,这种风险尤甚。经济年增长速度如果维持在6%的水平,弹性值将会降低到0.33。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那么减排目标就会变得十分苛刻,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资本,关停污染严重但又无力更新落后技术的工厂,而经济不景气往往导致投入到节能设备及新能源设备上的资金缩水。不论是工厂倒闭,还是投资减少,都会让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威胁中国的政治稳定。
对中国减排计划持批评态度的人指出,这一计划并不能降低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人均值反而会有所增加。但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中国人均碳排放量极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生活困难,消耗能量很少。美国目前人均碳排放是中国的四倍。如果中国能够完成其在哥本哈根峰会上提出的减排计划,同时,美国如期达到奥巴马政府制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那么,到2020年,美国人均碳排放水平依旧是中国的两倍。因此,中国的计划事实上表现出了坚定的减排决心。中国是第一个以法规的形式严格限定长期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够实现这些目标吗?2020年至2050年之间,中国是否能够控制住温室气体排放,将总量减少30%或者更多呢?其实,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有能力实现这一宏伟的减排目标。联合国国际能源署最近更改了关于中国碳排放的预测数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政府在降低能耗和推广使用绿色能源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就绿色能源而言,中国显然走在了美国前面。例如,2007年,中国政府要求大型公用设施用电至少3%来自可再生资源。相比之下,这一行政指令在美国尚处于国会辩论阶段。
今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风力发电机市场。在过去四年内,中国风力发电量每年提升一倍。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国有电力公司之间更是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汇丰银行预计,在未来十年内,中国将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领域投入巨额资金,超过其在煤炭和油气发电行业的投资。中国煤炭火力发电厂的建设速度持续降低,目前已经降低至每周一座。此外,美国此前重点建设的远距离能源输送线路计划却停滞不前。该计划要将风能充沛的地区与能源需求量较大的城市区连接起来。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也取得了飞速发展,正在建立数条连接西部风能、太阳能富集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超高压送电线路。
以上提到的诸多举措都表现出,中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上的重大责任。气温升高将加剧中国广袤内陆的干旱,而中国北方和西部的很多地方长期遭受水源短缺之苦。海平面上升同样会威胁到中国较为富裕的东部沿海城市群,上海也在其中。
当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但奥巴马应当好好向美国公众强调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很多美国人现在依然相信那些否认全球变暖的垃圾科学。美国总统应敦促议会尽快通过限额交易的环保法案。如果美国和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能共同承担领导责任,那么我们对拯救这个星球依然可以抱有谨慎乐观的态度。(作者为美国企业培训师 William Daniel Garst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