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以色列冒天下大不韪 新定居点破土动工|奥巴马批评以色列扩建定居点计划|外媒:奥巴马中国政策智囊团队接受检验|
激发国民责任感是缅怀老一辈科学家的最好方式
2009-11-03

我来说两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1月3日评论版文章:在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至上的时代,重提对于国家乃至人类的责任感,对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而言,好像沉渣泛起。上周六,中国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驾鹤西去。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悲痛之余,钱老用最后的生命之光庄严地照亮了这个国家最缺少的精神要素——责任感。

钱学森1938年从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1950年代,他不畏艰辛,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正值“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被指控从事颠覆活动,锒铛入狱。五年监禁生涯过后,通过交换方式,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作为交换,美国得到了朝鲜战争中被志愿军俘虏的11名空军士兵。钱学森回国后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导弹和航空工业,被誉为“中国两弹一星之父”。

对钱学森而言,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意味着巨大的物质牺牲。但他仿佛全然不在乎物质生活的匮乏。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钱学森在北京和中国西北内陆沙漠地区度过了他绝大部分时光,用辛勤的劳动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及载人航天事业的幕后总设计师。

钱学森还有一批优秀的战友和他并肩奋斗在科研一线。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在1950年代初从西方学成归国,舍弃舒适的物质生活,毅然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新中国科研建设事业中。与其他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一样,钱学森一生奉行的座右铭简单明了:为人民做点事。相比之下,当下许多人,包括一部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和知识分子,责任感淡薄,唯名利是从。人们上大学,找工作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物质回报,国家的需要往往被抛在脑后。

尽管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末的政治浩劫极大地改造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思潮,但并不能将当代人对国家的冷漠完全归咎于30年前的政治运动。当代中国社会奉行物质主义,拜金和享乐思潮侵蚀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人说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已经濒临灭绝的险境。

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也有暖流涌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文明古国顽强的精神血脉,耀眼的色彩顷刻间让世界为之动容。不论汶川地震救援,还是北京奥运会,中国年轻一代表现出的奉献和志愿精神都值得我们褒奖和肯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参与公益性质的非政府组织,在诸多领域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但要从根本上唤起并激发全体国民的精神动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与往昔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古语云:“仓廪实,知礼节。”中国人在实现温饱和小康之后,应当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钱老离去,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国内注定会有数不清的纪念活动。其实,缅怀钱学森最好的方式是用他的精神感召并激发起全体国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唤起社会对科学、国家、人生和责任等时代命题的深刻反思与自讨。(中国日报评论员   陈卫华     编辑   裴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52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视觉
博客
令人感动的动物亲昵瞬间
大千世界里,或许那些单纯的动物,比人类还懂爱情? >> 详细

论坛
澳大利亚公立学校文艺汇演的壮观场面
澳大利亚公立学校文艺汇演的壮观场面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