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夏末,有人把卓琳介绍给邓小平。邓小平非常喜欢卓琳,但是卓琳一开始却拒绝了。“我还年轻,还不想结婚,”卓琳说。
“妈妈毕竟还有点‘小资’想法,害怕爸爸是一个老革命,没有文化,她们说不到一起,”邓榕说。
但是当邓小平要求他们谈一谈时,卓琳答应了。就像邓榕在她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最终,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对生活的追求使得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在毛主席的窑洞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参加者包括毛主席和其他党的领导人。几天后,这对新婚夫妇就奔向了太行山抗日战争前线。在那里,邓小平和刘伯承指挥八路军129师英勇作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抗战胜利后,他们继续共同作战,为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奠基。
新中国刚成立时,卓琳曾经在重庆担任过小学校长。1952年,邓小平调到中央,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掌管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他要求卓琳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因此,卓琳专心作起了邓小平的秘书。
同时,她成为“天下第一好妈妈,”邓家的长女邓林说。
因为邓小平和卓琳都喜欢孩子,所以只要亲戚、老战友有困难,他们就承担起照看孩子的任务。虽然卓琳管理家庭财政方面不太在行,但她以她的爱和真情关照着每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她给全家人织毛衣。她织毛衣的技术无人可比。
五、六十年代,“我记得在夏天,她经常半夜起床,在屋子里洒水,以降低屋子里的温度,”邓小平的妹妹邓先芙回忆说。
资料照片:这是退休后的邓小平在家中阅读报纸。一旁,卓琳在为孙子讲故事。
卓琳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学习。她不是每天督促孩子们的功课,不是让孩子们死读书,而是非常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多种兴趣,特别是对新科学技术的兴趣。她自己看书,也经常把读到的知识讲给孩子们听,并鼓励孩子们多看书、多参加课外活动。她爱孩子们,也非常尊重孩子们,即便是学习、生活、结婚、选择职业这些重大事情,她都很信任孩子,让孩子们自己做决定。身教重于言教。邓家的子女们都一再强调,一个良好的家风,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都与这样一位睿智慈爱的母亲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在她退休以后,卓琳把她的挚爱洒给了更多的孩子们。1992年,卓琳和邓小平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捐献5000元。1994年,她又把补发的4000元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去年五月十五日,她把积攒下的10万元作为抗震救灾善款,捐给中国红十字会。邓家子女说,妈妈是一个公务员,她的工资除了生活之外,全部捐给了教育、慈善、救灾、扶贫、残疾人事业等等,而且都是不属名的。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嘱咐家人,把她的眼角膜和遗体都捐献出来。跟她的丈夫一样,她的骨灰也将洒向大海。
1997年2月26日,她对家人说:“我想要求你们,一定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时时事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老老实实为人民做事情,这是对邓小平最好的怀念。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念书的好好念书,工作的好好工作,做一个好党员、好公民……”
(中国日报总编辑助理 高级编辑 黎星 编辑 裴培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