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16日评论版头条:上周三,俄罗斯联邦移民局以涉嫌违反俄罗斯居留制度为由,再次拘捕了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150名中国人。
这是两天内,俄罗斯第三次拘捕在切尔基佐夫市场的中国人。这一切的源头,则都来自于俄罗斯所实施的“灰色通关”。
在俄罗斯逮捕切尔基佐夫市场的外国公民之前,莫斯科的市长宣布要关闭这个欧洲最大的货柜箱市场已经有2年5个月的时间了。成立于90年代初的切尔基佐夫市场,主要经营服装鞋帽等日用品的批发销售,来自中国浙江的温州商人出现在这样的场合,并不让人惊奇。特别是前苏联在轻工业上的欠缺,使得来自全球最完善的低成本工业体系的中国商品无疑成为俄罗斯最佳的选择。
中国的出口商长期以来都在使用“包机包税”的方式向俄罗斯出口货物——和正式手续相比,大约低了6-7个百分点。根据俄罗斯的说法,造成这一方式的主要原因是正式手续过于复杂以至于进口商很难做得符合标准。长期以来,俄罗斯海关故意造成这种现象以迫使外国商人不得不采取这种“灰色通关”的方式。
商业贸易总是要服务于人的需求才能有生命力。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俄罗斯人总还是需要穿鞋子,这正是像切尔基佐夫这样的市场能够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因此,虽然俄罗斯以违反俄方法律法规为由查封取缔了切尔基佐夫市场的巨额货物,但是,这阻挡不了对俄罗斯人民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
市场无疑需要规范,但如何制定规范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贸易规则的制定也只有顺应人们最根本的需求才能够保障规则本身的生命力。
根据长期从事中俄贸易的人介绍,引起这次争议的“包机包税”通关方式,在实践中已施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至于现在在这个行业中,都将这种方式视作默认的行业惯例。
一方面,俄罗斯使用这种通关方式以促进商品的流通,另一方面,却不愿完善相关手续。这反应了俄罗斯在政策制定上存在问题。俄罗斯试图以这种政策的不完善来掩盖他们在制定这些政策时所遇到的矛盾。在这次市场查抄中受到损失的中国人无疑是这种不完善的牺牲品。
在07年宣布关闭市场的以来的两年半中,“包机包税”的通关方式并没有停止,甚至在市场真的关闭之后,也没有看到有改变的迹象。所以,切尔基佐夫市场的关闭并没有阻止这种合法进入俄罗斯的“走私品”现象依然存在。
这样的状况说明,当前的行动并没有真正改变俄罗斯的贸易现状,市场的关闭既没有改变进口商品的供应,也没有改变俄罗斯人对日用品的需求,一个市场被关闭了,更多的类似地市场将会冒出来。
由此可以想象,在这次事件之后,中国的商人并不会离开俄罗斯,俄罗斯也无法拒绝来自中国的价格低廉的商品。这种不合理的行为,最终损害的,只会是俄罗斯人自己的利益。
中国人遭受到的损失是令人痛心的,他们承担了本不应由他们承担的损失。对于俄罗斯而言,如果不能认真对待自身的问题,制定出顺应真实需求的政策,类似的事件只会像电视剧一样,定期重演。(中国日报记者 彭况 编辑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