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球群众基础不乐观
中国乒球最大的尴尬,在于群众基础日渐薄弱。打乒乓球虽仍为民间喜爱的体育活动,但与上世纪60、70年代“人人抓起球拍都能打两下”相比,国球的参与度“一代不如一代”,尤其青少年参与度下降明显。
就连中国乒协副主席刘凤岩也承认:“虽然不少群众心中仍有乒乓情结,但它已非最受追捧的体育项目。”他说,如今体育项目很多,“而过去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哪有那么多玩的?”
打球的人少了,看球的人也在减少。近年来,乒球大赛转播收视率连年走低。今年3月多特蒙德世乒赛后,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叹道:“哪怕波尔能赢一场呢,收视率也能提高一点啊。”
此外,国内可供群众参与的正规业余赛事不多,也影响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欧美国家盛行打乒乓球
更令我们尴尬的是,欧美乒坛虽“尖子球员”比不过中国,但是群众参与程度却丝毫不差。多特蒙德世乒赛期间,在德国打球的浙江姑娘吴佳多说,欧洲的乒乓球氛围一直不错。曾旅居德国多年的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主帅施之皓直言,按人口比例计算,德国的乒球爱好者比例甚至高于中国。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主帅刘国梁则感叹:“德国的赛场氛围比国内好,观众比中国观众更懂球!”
不仅德国如此,乒乓球作为群众体育,在欧洲许多国家都广受追捧,绝非小众运动。倪夏莲介绍,仅有50多万人口的卢森堡,拥有100多家乒球俱乐部,“欧洲人觉得体育是获得身心健康的一种途径,小孩打球是为了锻炼身体,培养团队精神。成绩方面顺其自然,没什么目标。”
与欧洲相同,美国乒球虽成绩乏善可陈,但在民间却人气颇高。据美国男队的德国教练费斯介绍,美国有1900万业余选手,很多人家的院子或车库、仓库里都有球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