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最知名的螳螂拳高手之一,但他更愿意别人提起他的另一个名号:中国螳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一身武艺,能以单指碎绿豆,挥臂断石柱,但他平生最得意的却是写得出一手漂亮的书法;他以功夫名扬四海,但他时时推崇德行天下。这就是他,中国螳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于永波。 今天,我们就带您近距离接触这位德行天下的武术大师。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问:您是中国螳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近些年我们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非常大,投入也非常多,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世代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国家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是符合民心民意的。也给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提供了更好的展示空间,让它们得以流传。也让越来越多的世界人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
问:你作为螳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这样的政策大环境中您如何定位自己?
螳螂拳传承的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各种功法,各种技巧和语言相传授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载体。因此传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认同感。多年来,我在各类武术大赛和公益讲座中展示螳螂拳法,让公众认识、了解、最后认同,才会有更多机会与大家一起承载螳螂拳的传承和发展,这是我的定位。
传承的是武术当中的文化
问:是什么样的机缘或者理由让您有(传承文化)这样的想法?
我每年都会接到多次邀请,去做武术大赛的裁判或武术段位的评委,参加各类武术研讨会,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在当今社会追求最大物质利益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武术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武术传承方面,有的项目已经后继无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种人走艺绝的现象已经不少见了。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很多优秀的技艺和方法并世代相传至今,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 ,除了责任还有情感。要对得起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尽一点微薄之力,我们如果都这么做,才不会被其它的外来文化所湮没,这是民族文化能得以延续的基本精神。
问:传承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古代有很多图腾文化,所代表的都是民族精神。如果说物质文明是可以靠保护加以延续的话,那么非物质文化主要是靠传承人才能得以延续。尤其是传统武术。传承人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不仅自己要精通拳法、拳理,还要提高自身修养,最终报效国家回报社会。
在历史上,抗日战争爆发后,莱阳螳螂拳国术馆有50多人参军抗战,其中,张家宪等人参加了29军大刀队,并在军中传授螳螂拳和刀法。在著名的喜峰口战役中,29军大刀队浴血奋战,纷纷立下“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誓言。大刀队很多勇士都先后壮烈殉国。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在给张家宪父亲的信中说:“张家宪在喜峰口战役中,为抗击日军入侵英勇奋战,砍杀日寇七人,死而荣光”。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我们螳螂拳的骄傲。 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入侵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著名音乐家麦新先生听说此次战役后,非常感动,为29军激情创作了《大刀进行曲》。 1937年8月,这首歌在上海首演,现场群情激奋,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成为鼓舞抗日战争的号角。这种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战歌正是我们要传承的民族文化精神!
问:如何传承?
传承的概念就是继承和传播。最大的特点是靠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师傅在传授的过程中需要观察纠正,比如说,练习传统套路和器械或者硬功,看录像模仿不好用。你不知道有关的使用方法和该什么时间练习到什么程度,容易出现误差。只有老师正确的指导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做传承人要不辞辛苦、认真对待。
希望公众继承的是螳螂拳的精神
问:您认为螳螂拳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在当今社会形态之下有何优势?
优势是相比较而言的,在1983年,我们国家第一次传统武术挖掘认定的129个拳种,螳螂拳列为十大拳种之一。这说明螳螂拳是具有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性。流传至今的拳种,我认为都是优秀的,区别在于功夫下的多少。俗语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我是这样理解优势的。螳螂拳组成的内容很多,其中包含了十八家拳法,这也是螳螂拳独有的优势。
问:您更希望公众从这个文化中继承到什么?
螳螂拳的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武术广泛的代表性,内容很多,可满足不同层面人们的需求,而且见效快,比如健身,防身,技击,养生,等等。可根据练习者本身的条件选择学习,任何人都会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螳螂拳的科学合理和实用,会被深深地吸引住,得到收获的同时也会或多或少的传播螳螂拳文化。其次可感受到阴阳变化、虚实结构、开合玄机等合乎自然之道的精神。
问:这样的精神在螳螂拳的练习当中如何体现?
螳螂拳的名字,很多人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螳螂拳是纯粹的象形拳,这是多年来一些影视剧渲染的结果。严重歪曲了螳螂拳的本意,螳螂拳是十八种拳法所提炼的精华总汇。不知大家在生活中是否有所观察,螳螂与任何对手搏斗,无论对手多强大,即便是面对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毫不畏惧,闪转腾挪勾搂采挂,以灵活的步伐和密集连续的手法与对手博弈,从不退缩。我们的祖先观察到这种精神勇气和技巧,故命名为螳螂术。意思是要学习螳螂的智慧、勇气和技巧,智慧勇气和技巧贯穿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于永波心目中的中华武术
问:您如何理解武术?
武术以前也叫功夫。我的理解武术是一种修养和修炼。 在长期的修炼过程中,你会有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的感觉,开始自信心,意志力,勇气,霸气会随之成长,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内敛,归于平凡。 所以我对武术的理解,是一个心身修炼的过程。
问: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螳螂拳在武术中是什么样的地位?
前面说过螳螂拳是中国武术十大拳种之一 ,有广泛的代表性。在这里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螳螂拳的传承历史。从历史上有螳螂拳记载的是1935年民国莱阳县志。其中记载,习螳螂术,先是李秉霄。他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人。他的继承者是赵珠,赵珠传给梁学香,梁学香在螳螂拳历史上是个里程碑,他是第一个留下拳谱的人,共有三册,第一册是《可使有勇》、第二册是《内功谱》,第三册是《拳棍枪谱》。梁学香传给姜化龙,姜化龙传给宋子德、李殿魁、闫学信等。宋子德传给王玉山,李坤山,崔寿山等诸多莱阳前辈。我学习螳螂拳的启蒙恩师,是莱阳刘美杰、李成周两位师父。先后得到过家父和王元亮、李殿魁、王启增等前辈的传授指导。传到我这里是第九代。
任何一个拳种在武术中的地位,要看其发展的历史和影响力,螳螂拳历史上有很多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1933年全国举行擂台赛,明令“打死无论,发灵枢归返原籍”,艺弱者不敢登台。李坤山和王玉山都参加了比赛。李坤山在南京夺得了大枪的冠军,蒋介石先生亲书一块金匾,上书“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天下”。王玉山在山东擂台拳术比赛中击败所有对手获得第一名。崔寿山的贡献是重著了《螳螂拳谱》。从此,莱阳的李坤山、王玉山、崔寿山,成名全国,名扬天下。因此螳螂拳发展到今天的十几个流派是与螳螂拳的影响力是密不可分的。在这里讲的都是螳螂拳发源地莱阳的传承人,其他异地的传人不在此范围,因人数众多,不一一列举。
问:螳螂拳有什么特色?
螳螂拳的特色首先是实事求是、注重武德。螳螂拳是哪来的、怎么产生的?拳谱的开篇记载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螳螂拳是十八种拳法精华的提炼汇总,并把这十八家祖师的姓名列在拳谱的开篇,我认为这是一种坦荡的胸怀和对先贤的怀念。也是崇尚武德的突出体现。螳螂拳的风格非常突出,拳掌肘膝、腿脚臂身并用,配合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等手法以及“五合三催”的身法步法,如“曲水漫沙、无微不入”,又如“金盘散珠一齐滚来”形成的螳螂之打,这样介绍螳螂拳的特色我想大家比较好理解。 问:我做过一点功课,据传螳螂拳有八打八不打的规矩,您能给普及一下吗?
八打和八不打是一个界限,八个可以打的部位是一打眉头双睛,二打唇上人中,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臂后骨缝,五打肋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合膝虎径,八打破骨千金。打这些部位能使人疼痛最多昏迷,不至于伤人性命。适用于切磋技艺和演示。八个不打的部位是取人性命的,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对正锁喉,三不打中心两臂,四不打两肋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腎对心,七不打尾闾凤府,八不打两耳扇风。不是面对影响公共安全的极恶之徒或者外寇侵略,一般不会使用,这是我们使用螳螂拳技击的基本原则。也是崇尚武德的另一种表现。
如何用武术来修身
问:听说您现在最得意的不是自己的功夫,反而是书法,这样的说法准确吗?
对我来说功夫和书法原本并没有太多联系,在1983年,当我的恩师把螳螂拳谱传授给我以后,我在研读的过程中,对繁体字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很迷茫,从那以后,为了能看懂拳谱,开始学习中国书法。我的目的是不仅要研究透彻拳谱所记载的内容而且还要用现在的语言重新整理拳谱,以便后人更容易看懂领会。
问:为什么会练习书法?
要整理拳谱,就要用毛笔书法,这个过程很漫长,也是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很多朋友看到了我写的字,他们比较喜欢,经常请我给写一些字,我怕写不好,愧对朋友,练习书法就成为习惯了。
问:功夫和书法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您是如何看待这样的联系的?
练习书法和功夫一静一动合乎自然之道,我经常去做武术大赛的评委或裁判,每天要认真评判近百人不同的拳法、功力和各种器械表演,常常会被那些柔美的动作和拔山的气势所感染,每个人所展示的都是平生最精彩的部分。常常有些灵动体现在脑海中慢慢沉淀形成记忆,这也可能是我写的字与众不同的一面。功夫和书法之间的联系对我是这样产生作用的。
关于家庭,关于经历
问:听说您的孩子也练习螳螂拳,是您有意为之还是?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文明延续的传承者,无论传授什么技艺,氛围的影响力是很重要的,我经常带领孩子参加一些武术大赛和观摩。在耳闻目染中孩子的模仿力是最强的。有意为之是必要的。
问:孩子练了拳以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当孩子参加一些武术大赛拿到了名次,他会有自豪感,反过来会更下功夫。做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的引导,多表扬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兴趣。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武术也能有一种激励机制,对传统武术的普及和传承将是极大地鼓舞。
问:孩子的将来您有什么样的打算?会不会让他考虑继承您的事业?
会的。我想,一个优秀的拳种在我这里会得到发扬光大,多年来我一直免费授徒,最近我又收了几个徒弟,最小的只有8岁。正在跟有关部门协商多开展一些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来传播螳螂拳文化。
问: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件?给您什么样的启示?
我经常跟一些拳种的传承人接触,有一个现象令人不安。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老师接到学生电话,约定时间求教,可是老师因为生存的原因腾不出时间。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其实很多。传承非物质文化首先是属于特定的群体。虽然政府在保护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但是,政府不可能包揽一切事情。如果能有各种不同主体的参与,成立一个中国螳螂拳文化传播基金会,用募集来的资金公开定点到每个需要帮助的传承人身上,让他们在生活上了却后顾之忧,并定期检验他们的传承业绩。我想,对中国传统武术和螳螂拳的传播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来源:雅虎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