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16日发生的4名“驴友”被困贺兰山事件,已是年初以来我国有报道可查的第四起探险被困事件。
“驴友”被困缘何一再发生?救援耗费的巨大公共资源该由谁埋单?“驴友”该如何摆正心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如何引导“驴友”团体建立在探险中降低风险的常态机制?新华社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驴友”被困频发 谁该为耗费公共资源埋单
16日晚,银川市4位“驴友”在贺兰山深处被困25小时后,终于被安全救出。据记者调查,为让这4位“驴友”摆脱困境,银川市动用了消防、林业、公安等多支力量,耗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
这是一个尚不完整的救援清单:银川市消防支队动用两个中队30余名警力,出动救援车辆6台,前后耗时8小时;此前,10多名护林员、森林公安放下手中的工作,连夜进山,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在一处山崖上找到了被困者;10多名“驴友”闻讯而来,冒着严寒加入救援行列。
在救援现场,银川市消防支队战训科科长王利民痛心地告诉记者,仅仅在将被困者从山崖上救下时,消防部门就不得不舍弃两根价值达8000元的救助绳。
“驴友”群体屡屡被困屡屡再犯的背后,是犯错成本过低。许斌说,被困的“驴友”擅自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违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然而,对违规者的行政处罚仅限于批评教育和罚款,且罚款幅度在500元至5000元之间。对于用价格不菲的装备武装自己的“驴友”来说,这点罚款不在话下。更何况,在非自然保护区的地方探险,并不违反这一条例。
王利民说,紧急救援是法律赋予消防部门的责任,消防部门救人是履行职责,不会让被困者埋单。但有人认为,应当针对户外运动方兴未艾的形势,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明确“驴友”冒险被困应当担负的法律责任。
逞强好胜不愿道歉 “驴”如何摆正心态
2011年四姑娘山救援被困“驴友”事件以来,舆论多次批评“驴友”为了寻个人的刺激与快活,漠视了社会责任。
记者在贺兰山救援现场看到,一位获救“驴友”下山时对已在山下等待多时的救援“驴友”说:“怎么没给我带点鸡血来?”当救援人员表示准备好了热水后,他又说:“我就喜欢喝凉水”。
当记者问:“这么多的人前来救援,是否应该向救援人员表示感谢?”另一位“驴友”竟说:“没啥说的,这是个什么事呀!”其他“驴友”均沉默不语。
“冒失的‘驴友’,害苦了护林员。”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苏峪口管理站站长许斌说,近几年,他们每年平均接到五六起“驴友”被困求援的请求。
他呼吁,“驴友”们不能为了一个人或几个人休闲高兴,就为所欲为。一次次的教训表明,“驴友”的活动不是个人的事,而是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
网络团体松散 如何管住“犟驴”
近几年发生的多起“驴友”被困事件,暴露出部分“驴友”非但技不如人,而且集体观念也不如人的问题。银川市一些资深“驴友”分析,一意孤行、冒险为之,不是“强驴”、偏当“犟驴”,也是“驴友”被困的一大诱因。
据救援部门介绍,这次被困的4名“驴友”,大多还比较年轻,有些甚至是第一次参加登山探险。
苏峪口管理站副站长孙国军多次参与救援“驴友”。他分析,当前不少登山探险活动都是通过网络、QQ群发起,不问姓名、不问职业,互相之间以网名相称。活动风险较大,而队友素昧平生,团结协作精神自然被打折扣。个别“驴友”脱离集体独自行动,其他人碍于并不熟识,不好过多劝说。
“探险不是冒险。”银川市资深“驴友”“西北狼”表示,玩野外前一定是要先查资料,做好计划,前有探路,后有扫尾,防止人员掉队,同时带足设备,绝不盲目行动。
许斌等人认为,人们通过网络相识结伴开展户外运动,本是无可厚非。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当加强引导,帮助“驴友”树立风险意识。一些“老驴”也应主动承担义务,引导无形组织有形化,松散活动有纪律。
据许斌介绍,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目前已经规划出几条相对成熟的登山探险线路,期以引导“驴友”探险活动规范。
来源:新华网(记者 张钦 何晨阳)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