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综合效益显著
王兆耀说,载人航天综合效益显著。概括起来是“五、四、三、一”。“五”是进行了5次发射。“四”是4个突破:一是以气闸舱、舱外航天服为标志的出舱关键技术;二是手控交会对接和自动交会对接技术;三是飞船和目标飞行器对接起来的组合体的控制和运营技术;四是初步建立和完善了航天员在轨驻留保障技术体系。
“三”是取得了3个方面的综合效益,一是通过发射试验突破技术,取得了大量试验数据,积累了飞行的经验。二是利用这几次飞行试验,开展了大量的空间对地遥感、空间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探测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还进行了飞船绕飞、在轨维修、再生生保等一系列技术试验,丰富了科学研究和应用成果。三是进一步加强了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基础,提升了整个航天产业的整体能力,带动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关领域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支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队伍。
“一”就是一个新局面,全面推进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开创了载人航天工程建设的新局面。
太空授课等科普活动还将继续开展
这次天宫神十飞行任务的一大亮点是太空授课。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配合下,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了太空授课,演示了失重环境下一些独特的物理现象,并进行了天地互动交流。
王兆耀表示,太空授课活动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反响,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点燃了他们崇尚科学、热爱航天的激情。
王兆耀说,类似这样的活动,今后还会继续开展。在太空进行授课,这只是利用载人航天工程资源进行科普教育的活动之一,后续还将在地面开展一系列活动,把科普活动继续延伸下去。
2015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
袁洁说,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空间站时代。我国已开展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
袁洁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家族成员,一个是长征五号,为大型运载火箭;另一个是长征七号,为中型运载火箭。未来它们将全面承担我国空间站建设、空间发射的主要任务。
据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在研的最大运载能力的运载火箭,将主要用于满足载人空间站等的发射需求,具备近地轨道20吨以上的运载能力。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在载人空间站工程中承担货运飞船的发射任务,具备近地轨道约13吨的运载能力。
袁洁说,这两型运载火箭采用大量新技术,特别是采用新型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也就是液氢煤油和液氢、液氧等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更加安全、可靠和绿色环保。
袁洁还表示,两型运载火箭研制工作进展顺利,研制成功后将主要在海南发射场执行相应航天器的发射任务,研制计划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实现首飞。
王兆耀说,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整体发展规划,下一步我们将开展空间实验室工程的研制建设,计划在2015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计划在2018年前后发射试验性核心舱,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