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危机非“转基因’之祸
作者:贾鹤鹏 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前任总编辑,美国康奈尔大学在读博士
近日,根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结果,农业部于近日批准发放了巴斯夫公司和孟山都公司三个可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大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这一原本正常的农业贸易举措,却因“转基因”三个字在网络和媒体上引起了热议。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5838万吨,比去年增加了11.2%,相比2004年增长了189%。可见,我国大豆进口量连年增长并再创新高,而同时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则在逐年减少,2011年,国内大豆产量仅为1449万吨,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 。《中国证劵报》曾报道,根据中国大豆网对东北三省上千个监测点的调查估算,今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或比去年减少30%左右,吉林省减少31%左右。
在此背景下,农业部批准新的转基因大豆品种的进口,无疑刺激了反对转基因人士(简称“反转人士”)的神经,除了义愤填膺的网络抗议外,“中国转基因进口不设防”、“中国大豆产业全军覆没’等醒目标题的文章也见诸于报端。而支持转基因的一方,则提出“如果中国也能早日放开转基因大豆种植,中国的大豆成本也可以大幅度下降,也不会有如今整个行业的颓势。”
但如果把整个大豆产业的危机和化解都加在 “转基因”三个字上,则实在偏颇,也不利于了解大豆行业的真实现状。
国产大豆种植业的危机,在本质上是全球资源配置被自由贸易原则洗涤的结果。国家的角力、资本的逐利和争议中的转基因科技固然都与中国大豆产业的兴衰有关,但这些因素恰恰都只是在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挥作用。而同时,这些因素又会扭曲我们对资源比较优势本身的观察和理解。
中国大豆网总编刘兆福曾经表示:“如果大豆价格突破不了2.5元/斤,毫无疑问,明年大豆种植面积会继续减少”。另一方面,企业也略显无奈:“收购价格若超过2.0元/斤,会加剧企业的亏损。”而根据中国农业部开设的农业信息网公布的最新价格数据显示,6月14日黑龙江东南部地区大豆市场收购价格大约为4.4元/公斤,而同一网站表明,同期的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为每60磅1,529美分,换算成人民币就等同于3.46元/公斤。这意味着国产大豆价格比国际市场贵了27%(实际上会更高,因为这里我们是用国内收购价和国际零售价作对比)。因此,大豆作为一种最为典型的大宗农产品,大面积的种植、自动化的耕作、均一化的农业科技,让美国、阿根廷等美洲大陆产出了世界上最为物美价廉的大豆。
有人会说,中国大部分大宗农产品都比国际市场价格微贵,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大豆?当然,除了价格外,决定进口的还有需求。中国庞大的豆油需求占据世界27%,而大豆榨油产能也占据世界23%,连年来的产能增加,让国产大豆根本无法满足需求。2010年,中国全国大豆产量约1500万吨,进口大豆则为4936万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相比之下,小麦和水稻几乎不存在这种需求。而中国物美价廉的工业制成品的大量出口,也让欧美大批工厂关门。
那么,是否中国允许种植转基因大豆、不再是现在这种“许吃不许种(转基因大豆)”,就能中止中国大豆产业之殇呢?
根本的问题在于,转基因技术并非仅仅是一项技术,而是代表着在农业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整个的现代农业科技体系,特别是转基因大豆中最常用的耐除草剂品种更是如此。种植这种转基因大豆需要配合除草剂的广泛使用、新型耕作施肥技术、大量农机设备,而这些都需要整个农业社会资源和组织进行重组,特别是土地的大规模集中。
尽管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会让我们得出“仅靠转基因技术本身并不足以逆转中国大豆产业的劣势”这一结论,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本身也会成为促成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组织调整的一个因素。对转基因的持续妖魔化,并不能让先进农业科技有效地发挥这方面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