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以“责任沟通创造价值”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3》、“金蜜蜂2013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榜”同期发布。
据《WTO经济导刊》统计,2013年1月1日至10月31日,中国大陆共发布1525份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相比2012年同期的1337份,增幅为14.1%。相比2009年和2012年的“井喷”之势,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首次发布的报告数量及比重逐年提高,数量由2010年的143份增长到2013年的347份,比重由2010年的20.0%增长到2013年的28.0%。据初步统计和测算,中国已经有至少2000家的企业和组织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
报告揭示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发展状况的十大发现:
发现一:报告数量平稳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加入到报告发布行列,来自民营企业的报告数量增幅较大。
2013年前十个月,共搜集到报告1525份,相比2012年同期的1337份,增幅为14.1%。相比2009年和2012年的“井喷”之势,呈现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首次发布的报告数量及比重逐年提高,数量由2010年的143份增长到2013年的347份,比重由2010年的20%增长到2013年的28%。民营企业发布报告313份,同比增长41%;占比25.2%,同比增长11.5%。据初步统计和测算,中国已经有至少2000家的企业和组织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
发现二:报告总体质量脱离“起步”阶段,进入到“发展”阶段。
10页以下的报告数量及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由2010年的49.3%下降到2013年的6%;30页以上的报告数量及比重逐年增长,报告披露信息量增大。报告整体水平比去年有一定提升;除报告可信性得分率略有降低外,报告的绩效可比性、内容实质性、创新性、可读性和结构完整性的平均得分率均有所提高;处于“起步”阶段的报告比重大幅降低,处于“发展”阶段的报告比重增长10.3%,14.7%的报告达到优秀或卓越水平。
发现三:报告集中发布的平台机制巨大作用持续增强,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对报告发布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2013年前10个月,通过集中发布平台发布的报告数量达626份次,占比41.0%。其中,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贵州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上海市期货同业公会、广东房地产协会等已连续多年为企业和组织提供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和交流平台,且依托这些平台发布的报告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
发现四: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企业报告质量处于领先地位,报告的行业特征日益显现。
在所有行业中,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采掘业的企业报告质量相对较高,总体得分率在55%以上,其次是批发与零售贸易业、综合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技术业和房地产业的企业报告,总体得分率均在50%以上;报告质量相对较低的是金融保险业、农林牧渔业和传播与文化产业。其中,采掘业企业报告对社区关系、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劳工权益和安全等议题披露较多;电力行业企业报告的框架比较成熟,对社会责任管理、绿色低碳发展和供应链管理的议题披露较多;汽车行业企业报告体现了责任理念,关注产品及产品使用者的安全、新能源汽车等核心议题;信息技术业报告注重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披露社会责任绩效,尤其重视供应商管理的议题;银行业企业报告体现了社会责任管理的思维,注重对利益相关方产生的影响进行管理,大型商业银行报告质量明显高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报告质量。
发现五:从企业性质来看,中央企业报告质量较高,明显优于报告总体水平;从企业规模来看,领袖型企业报告质量较高,明显优于成长性企业。
中央企业报告平均总得分率74.4%,几乎是总体报告平均总得分率为50.5%的1.5倍;各分项平均得分也均明显高于总体报告的平均得分率,尤其是报告创新性、报告可读性和报告可比性方面,是总体平均得分率2.5倍以上。领袖型企业报告总得分率为65.6%,是成长型企业总得分率46.6%的1.4倍;特别是在战略与治理、风险机遇分析方面,领袖型企业平均得分率是成长型企业的2倍左右。
发现六:报告实质性进一步增强,但关键绩效数据披露存在明显不足。
报告普遍对出资人、员工、客户、社区、环境和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披露较多,但对同行、社会组织、媒体等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披露则相对较少,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绩效指标覆盖率降低6.2%。绩效可比性得分率略有降低,且在披露绩效信息时,定性描述偏多,定量数据偏少。
发现七:报告重视披露利益相关方评价,但负面信息披露存在明显不足,报告信息可信性在近三年呈现下降趋势。
尽管有超过七成的企业披露了利益相关方的评价,但只有17.1%的报告披露了负面信息,报告可信性得分率由2011的30.27%降至2012的28.32%,直至2013年的25.89%。
发现八:创新成为报告质量提升的一大挑战,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倒逼机制正在初步形成。
报告结构和形式创新得分率同比均有所下降,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领域的创新难度越来越大。
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管理中的过程产物,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7.1%的报告披露了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内容,实现从“编写”报告到“做”报告的转变,报告对管理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发现九:非企业组织报告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可读性优于整体报告平均水平,但存在结构、内容趋同、特色不明显等方面的不足,缺少对利益相关方期望诉求的针对性披露。
2013年前十个月,非企业组织发布了128份社会责任报告,占8.4%,其中超过半数来自教育机构;集中发布的报告数量为101份,占78.9%;与企业报告相比,大部分非企业组织报告在结构、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报告特色不鲜明。
发现十:报告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报告将国际通行的相关标准或指南作为编制依据,注重报告语言的通行性。
参考GRI、全球契约、ISO26000等国际标准的报告数量占比21.3%、2.3%和8.1%,同比分别增长13.3%、31.8%和55.4%;中英文对照或英文版报告为77份,同比增加32.8%,占评估样本的6.2%。
随着企业对社会责任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新的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报告集中发布的平台机制巨大作用持续增强。报告数量在平稳增长的同时,报告的整体质量已脱离“起步”阶段,进入“发展”阶段,其中,中央企业、领袖型企业报告质量较高,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企业报告质量处于领先地位,报告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报告重视披露利益相关方评价,但报告信息的可信性近三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负面信息披露存在明显不足;报告实质性进一步增强,但关键绩效数据披露存在明显不足;创新成为报告质量提升的一大挑战,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倒逼机制正在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