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党和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因素多,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着资金缺口大、起点低、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服务功能差、村庄分散和规划、布局不够合理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村规划管理水平低、科学指导性不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无序。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村镇道路建设、供排水、环卫、公共服务等各项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小城镇、中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现象。四是乡村道路建设标准低,整体偏窄,乡村道路管理缺失,管护环节薄弱,养路费不到位,乡村道路损毁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农民投入公益事业积极性不强、没有出台筹措建设资金相关政策办法等,是当前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
建议:
应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地域特色,科学规划,加快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排水、供热、园林绿化、垃圾治理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一是从农民、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首先解决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问题。
二是应大幅度增加支农资金的比重,每年从地方财政中确定一定相当比例的资金,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投资,提高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三是应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对于农民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注重现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使用,对于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制定相应的管理奖惩机制,加强对农村公用基础设施管理,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发挥最大效用。
五是应把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基础,交通比较便利,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处于一定区域经济中心的乡镇和人口规模相对集中的中心村,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支持,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于围绕三农探索路径 提升精准贫效果的建议】
随着中央、省市区各级扶贫工作会议的召开和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出台,各级积极探索除了一些精准扶贫的新路径,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扎实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如何围绕“三农”做好“精准”扶贫,实现“减贫”到“脱贫”的转变,“输血供氧”到“造血制氧”的转变还需要我们因地制宜探讨新路径,从而确保到2020年实现7000万人的脱贫任务,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建议:
一、实施农村精准扶贫首先需基层干部不打折扣落实好惠民政策,创新开展基础工作。要想实现精准扶贫,各地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惠民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性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工作,特别是在基层干部思想上的保守更会影响精准扶贫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基层农村干部认真领会扶贫的精神实质,为扶贫工作开展奠定思想根基和基础条件。
二、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特色资源、优势资源的开发力度。围绕
地域特点开展产品创新,例如:乡村旅游、特色种植业等,支持
符合当地实际且与贫困户利益相关的产业扶持项目,加快扶贫进度,提升扶贫效果。
三、要通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切切实实的扶起贫困村和困难群众的“志”与“智”,进而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决心和意志。因为过多的“输血”,有可能会养成部分农户过多的依赖性和惰性,或产生等、靠、要的错误思想, 内因是致贫的关键因素,要积极果断的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他们敢于直面困难、勇于迎难而上的信念和意志,也绝不给擅于钻国家政策空子投机取巧者给任何机会。当然,对于因病、因残或年迈等致贫的困难弱势群体,我们可以给予必要的照顾或补贴,而对于贫困人群的大多数,则要通过扶智、励志的途径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