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CHINADAILY手机报
English | Français
中国文化    |    英语点津    |    新漫网    |    
 
查询: 搜索     高级查询
福州 > 闽都文化

林纾“歪打正着”成就“译界泰斗”

2010-05-06 14:11

林纾(1852~1924年),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从1898年林纾和王寿昌合作翻译成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即一发不可收拾。在之后的十余年间,林纾曾与魏易、陈家麟、曾宗巩、李世中等熟识外文的学者合作翻译了184部欧美小说作品,其中正式出版的有161部。林纾较出名的原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和小说《京华碧血录》等。林纾丰富的译著,沟通了中西文学,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人们公举林纾是近代中国文学、翻译界的泰山北斗的人物。孰不知成就译界泰斗并非林纾的本意。

1917年1月,在美国留学年仅25岁的的胡适(1892~1965年)向中国北京大学《新青年》投稿,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指出当时国文的弊病,认为应当改良。林纾则发表了《论古文之不当废》加以反对,从此开启了对“桐城派”的古文和“文选派”的骈体文批判论争,1918年初,《新青年》发表傅斯年的《文学革新申义》一文,第一次对“桐城派”古文给以较系统的批评。林纾也在《文艺丛报》上发表了《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等文章,鼓吹白话必须以古文为根底,“无古文安有白话”的论调。这样就拉开了复古派文人向新文化运动进攻的序幕。作为当时文化名人,桐城派古文著名学者的林纾先生将骈文视为文体之正宗,在白话文运动一开始充当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派的领导者的角色。为了证实中国传统的古文的价值,林纾用桐城文派的骈体文翻译众多西方小说作品。其词句精妙的对仗文体,和谐的声韵,以及华丽的辞藻叫人连连拍案叫绝。林纾还将原著小说中的情节、说白加以改写,以为更加委婉的故事情节将欧美的小说作品翻译成清末流行的小说

由此可见,林纾用骈体古文翻译西洋小说作品,意在于拯救中国没落的传统古文,而译作一方面向国人介绍了殴美著名作家的优秀小说作品,另一方面也不自觉地向国人展示了引人入胜的西方社会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其中有部分译作间接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从而在中国当时反帝反封建思潮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盛赞林纾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所起到 “媒”的重要作用。林纾就此歪打正着,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译界泰斗,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严复)林(林纾)”的佳话。

另一方面也可惜的是,林纾在近代中国那场新文化运动中没有成熟地考虑到推崇白话文是历史大趋所向。林纾在接下去的表现令人相当汗颜。他后来竟然以“拼此残年以卫道”消极极情绪化的形态,出现于这场近代中国文化斗争的战场上。林纾又陆续发表小说《荆升》、《妖梦》,在作品里影射、挖苦陈独秀、胡适等倡导白话文的学者。这使得林纾自己将自己牢固地捆绑在顽固的守旧派大标签之上,很快成为众矢之的,灰溜溜地败下阵来。时至今日,林纾给我们留下的是蓄山羊须,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衫马褂的中国传统文人形象。

文末,让我们来欣赏林纾在《闽中新乐府》中生动描绘鸦片烟鬼形象的一段诗作

“生骷髅,生骷髅,眶陷颐缩如猕猴,

痰声来,痰声续,黔到指头疲到足,

汗渍眉心泪注目,逆气辘轳转心腹,

溺泄便溏沾被褥,明明有鬼如钳梏。

斗然眼见芙蓉膏,一时神妙穷秋毫,

对灯抽吸才几转,意气直蹑青云高。”

来源:海峡时报

 
友情链接
 
 客服电话:010-84883300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webeditor@chinadaily.com.cn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