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首页 ·英文首页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温家宝

时隔7年,中国总理再度开启访日之旅。这个春天,一个词汇频繁出现在中日两国媒体上:“融冰之旅”。

从“破冰”到“融冰”,是什么原因让中日35年建交史充满坎坷?又有何种因素让修好之旅前景光明?面对僵局,意在“融冰”的两国政府会有如何作为?“避祸除怨”当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思考和应对中日之间结成“坚冰”的症结,找到彼此相互吸引,相互依存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根基,“修近”的暖流才能融化横亘于两国之间的寒冰,中日战略互惠才能顺利扬帆起航。
[详细]
 
冰冻三尺 “怨”在何方?
很难想象,两个地缘位置如此接近、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邻国,会在短短35年正式建交历史中,几经热络、冷淡、对立、缓和、僵持一系列起伏而坎坷的路程。甚至,这隔海相望的两个国家经历了七年时间的无首脑互访僵局。“闭祸以除怨”,无论破冰抑或融冰,要寻求的第一个答案,就是中日间缘何结成“坚冰”。
中日僵局解读之一:国家实力变迁下的自然碰撞
中日两国关系,似乎就像一条布满机关的暗道,一按动“消息”,纷纷射出的箭驽便会将对面墙壁扎得体无完肤。在两国正式建交的35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条本该是友好合作的路变得起伏波折? [详细]
中日僵局解读之二:沟通才是硬道理
地缘上近在咫尺,心理上远甚欧陆。35年内,中日间交往不畅的局面并未彻底改变。坦诚的讨论必然伴随着摩擦,但越是害怕摩擦,越不可能达到真正的了解与互信。中日关系,就在此间时冷时热。 [详细]
   
温家宝访日最新报道

·温家宝总理同日首相安倍晋三会谈
·中日就妥善处理东海问题达成共识
·中日强调致力于地区国际事务合作
·中日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共识
·中日表示要加强能源环保领域合作
·冰雪融樱花开 中日关系继续回暖
·春风预热温总理“融冰之旅”
·日中友协:温总理融冰之旅一定成功
·10万中国留日学子期盼温总理访日
·温总理访日表明中国务实推动中日关系
·安倍表示期望建立日中战略互惠关系
·中日多层面对话 为高层访问预热
·日中文化交流月刊撰文 欢迎温总理访日
·河野洋平:中日关系政经不可分
·日众议院议长期待日中关系全面发展

寻找中日“修近”的现实基础
要想实现“除怨”,那就需要“修近”,拉近中日两国的真心,让理解和互信的暖流来融化横亘于彼此之间的寒冰。而只有中日两国之间存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层面上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基础,“融冰”才能成为现实。那么中日之间的“修近”基础现状又如何呢?
全方位互补互惠 中日“经热”为“融冰”开道
尽管中日间政治气候还是乍暖还寒,但两国贸易额却不断攀升:2006年,中日贸易额已达到2074亿美元,是恢复邦交正常化时的200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对象国,日本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对象国,经济的紧密联系由此成为了中日关系“融冰”的最大现实基础。 [详细]
中日关系“融冰”的社会利益基础
维护自身利益是人类的本性。小从个人,大到各种利益集团组成的国家和社会,都会围绕各自利益展开博弈。因此,国与国之间交好与否,在社会层面上最后都要落实到现实利益的基础之上。因此中日关系想要“融冰”,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样也避不开社会现实利益的考量。 [详细]
以文促情拉近心灵 文化暖流融化中日“政冷”寒冰
在中日歌手的优美歌声中,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在北京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即将展开的近百项活动,以及饱含着对于中日关系未来热切期待的主题口号“心的期待,新的未来”,都如同春天的阵阵暖流,温暖着渴望和平友好的中日两国民众的心。 [详细]
巩固政治基础 发展中日友好
巩固政治基础,始终是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严格按照《中日联合声明》有关规定行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中日关系就能够顺畅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担共同责任、谋求共同发展,是中日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根本指针。 [详细]
   
温家宝访日即时图片
温家宝会见日本天皇
温家宝会见日各党负责人
热议“融冰”

·刘江永:改善中日关系不尚空谈
·日舆论环境变化见证“破冰融冰”
·半月谈:中日“融冰”需双向推动
·温家宝总理“融冰之旅”意义重大
·温总理访日将使中日关系迎新发展时期

相关专题




互信、互敬、合作+多层次、全方位、直接化
信任,是国家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中日关系的复杂多变和模糊不清,都可能在相信对方的基础上迎刃而解。政府决策层的举动,因而变得尤为重要。无论如何,我们需牢记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循环:互信,植根于互敬;互敬,得益于互信;互利,为合作之基础;合作,乃是互利之方式。
中日“战略互惠”需解“战略死结”
“战略互惠”是两个方面的融合。推动“战略”关系,就不应只限于“低政治”关系,而要将政治与安全关系纳入全局性的合作关系;“互惠”则要在考虑本国政治与安全利益时,照顾到对方的政治与安全利益。 [详细]
中日关系越是困难 越要加强民间交流
“我们希望通过十年的共同努力,改善中日人民互相之间的观感,把双方的互信重新建立起来,而且从经济发展中获取共同的利益。特别注意让双方人民感受到这种利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 [详细]
   
深度分析

·新京报:东北亚应借鉴欧洲一体化经验
·人民网:中日关系保持交流走向对等
·社评:东亚迎来化解矛盾的和缓时期
·中新社:历史问题仍可能致巨大伤害
·美世界日报:温家宝融冰之旅举重若轻
·朝日社:温家宝访日释放中日修好信号
·“战略互惠”引领下的中日关系
·刘江永:中日关系可能出现良性循环
·张敬伟:“战略互惠”日方诚意更重要
·初晓波:“中日战略互惠”从点滴做起
·贾也:新的现实力促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大公报:中日共同研究历史意义何在?
·冯昭奎:以“民暖”化解“政寒”
·安倍新思维:接受“战略”与“微笑”
·美国:中日共同研究历史会激化矛盾?

“修近”之路其长远兮 媒体又将如何上下求索
在中日关系发展中,两国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极其重要的“加速/减速器”,能够加强或者减弱某一事件的影响,左右某一态度的发展趋势。那在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过程中,两国的媒体人又应该怎样为两国的“修近”之路开道呢?
有火花也有火星 中日学者直面媒体对中日关系作用
目前媒体的角色与其说是促进了中日的相互理解和信赖,倒不如说是放大了两国的误解。中日媒体应该如何为中日实现“融冰”作出应有贡献?2006年8月在东京举行的第二届“北京-东京论坛”会场上,智慧的火花,伴随着些许坦率的火星,在中日两国专家学者之间闪烁生辉。 [详细]
   
背景资料

·温家宝:继续进行中日政府间战略对话
·吴邦国:中日经济关系合作大于竞争
·吕克俭:访日将推动两国经贸合作
·薄熙来:中日节能环保合作潜力巨大
·日议员二阶俊博:在理解下解决纠纷
·外交部:中日韩合作进展报告
·驻日使馆:中日科技合作概况
·新华社:日本对华投资结构发生变化
·人民网:日新政府将有利两国关系改善
·中日欲共同研究历史 2008年出结论

本期策划陈凡  王晶     设计支持:凌雷    技术支持:孟宇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