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如果境外媒体只是将中国的形象和政策归结到一个群体身上,那么他们不但错过了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而且错过了全面认识中国的最好角度。
两会是一场媒体的盛宴。最近有媒体报道说,在两会召开的过程中,不少中国政府的高层都受到媒体的关注。除了一直以来的媒体明星、商务部长薄熙来以外,代表中国与世界各国打交道的外交部长李肇星以及掌管中国金融大权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等高官,也总是境外媒体“紧盯”的重量级人物。
这至少不是一个坏消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高官走到聚光灯下,开始向中国公众和海外舆论阐释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的时候,中国正在以一个更加透明和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发展。我们可以把这种通过高官来阐释中国话题,体现全球价值的做法,称之为今天海外媒体上的“高官价值论”。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只以“高官价值论”来判断今天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地位和形象,那么我们有可能忽略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两会具备的最原本政治意义。当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时候,他们的声音和看法,其实也是“中国价值”十分重要的一个层面。而在这个方面,或许是媒体报道时人手不够,或许是参政议政的普通代表性格腼腆,见诸媒体尤其是海外媒体的代表言论相对少了一些。
“高官价值论”有它富足的一面。来自中国政府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于中国政策的解释也更加全面,中国政府领导人的形象也就越丰满。但是“高官价值论”也并非十全十美,它把中国的发展简单地捆绑在少数官员身上,而忽视了草根民众,以及民众代表作为政策对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这种归纳也是简单化与不合理的。随着公共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提出自己的批评。回归到中国形象来看,当这种决策过程投射到国际舆论对一个国家的认识中的时候,我们不由得希望能够有更多来自基层的代表同时向海外舆论表达他们的想法和声音。中国话题之所以有全球价值,就因为全中国人都在为这些话题做各种工作。
国家形象是多元的。中国话题不但有“全球价值”,更重要的要有本土意义。最近两会的提案和话题,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短期风险,协调中长期发展。这些提案和话题不可能成为独角戏,它需要公众的反馈——支持或者改进。这些具备全球价值的中国话题的首先受益者是中国公众自己。在一个开放的中国社会,他们不会也不应该是沉默的大多数。
一个丰满的国家形象,也是一个风险成本相对比较低的国家形象。在这种形象中,政府、公众和舆论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平衡关系。今天的中国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平衡已经形成。而只有每一种力量都能够获得表达的渠道,得到表达的重视,这种平衡才能创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其实这三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或者矛盾。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完善中,如果我们只看到一个层面的形象,听到一个层面的声音,那么塑造的形象必然也是片面的。这也使得我们在决策风险和社会危机面前缺乏回旋的余地,或许这就是“高官价值论”的贫瘠之处。
今天的全球化使得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变得越来越多元,多元的结果不但有多种声音,更有多种形象。甚至有的时候,争论恰恰代表了一种富足的姿态。在今天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并不缺乏这样的争论,对争论的限制更是越来越少。然而如果境外媒体只是将中国的形象和政策归结到一个群体身上,那么他们不但错过了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而且错过了全面认识中国的最好角度。
(作者: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周庆安 编辑: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