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聚焦中国>专题>胡锦涛访美>四大误区
认知盲点之二:美对华战略中心仍然是以遏制为主?

[ 2006-04-19 14:15 ]

 

环球在线消息:对于美国每年出台《中国军力报告》,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大呼“威胁”,很多国人对此记忆犹新;而在今年出台的《美军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中国又成为了华盛顿眼中“处于战略十字路口”、“最具有与美国进行军事竞争潜力”的“新兴大国”。不少媒体因此解读说,这是美国散播新的“中国军事威胁论”,继续推进以遏制为主的对华战略的表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美国所副所长袁鹏表示,由于中美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美国在对中国定性的问题上也带有明显的复合性:比如两国在政治上是处于竞争态势,但在经济上却是相互合作;在军事上双方各自防范对方,但在反恐和防扩散问题上两国却要紧密合作。上述复杂的关系就决定了美国对华战略框架不是仅仅能用“遏制”一个词来总结的。

如果要说到美国在9·11袭击之后对华战略的变化,具有划界性质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首次提出对华“stakeholder”(利益攸关方)的概念。在此之后,随着双方战略互动的频繁,美国已经初步确立了“stakeholder+hedging”的对华新战略框架。

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美国这一对华新战略一方面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美方将接纳中国进入其全球战略体系之中;另一方面,美国也需要通过种种手段,保证中国的发展不会对美国的全球或地区利益构成威胁。通过向硬币的两面“hedging”(下注),美国扩大了其对华预防性和限制性战略的范围。

在这一战略框架之下,中美两国政治关系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首先,两国元首近年来举行了多次会晤,使中美战略关系变得更加稳定;其次,两国战略对话正变得更加深入。以2005年12月中美第二轮战略对话为例,双方讨论的议题已经覆盖了从“stakeholder”这一概念的内涵,到双方该如何接受彼此在亚太地区所扮演角色等一系列议题;第三,中美两军的交流已经开始恢复正常,这将有利于双方互信机制的建立;最后,双方在其他领域内的交流也非常广泛。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部主任张沱生表示,美国对华战略这一新变化的背后,体现了美国对自身安全威胁判断的变化,将更多的重心移到了反恐反扩散,以及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敌人之上,对华压力势必因此有所减少;此外,这一变化也是9·11袭击后中美两国在反恐反扩散领域,以及防治禽流感等低政治非传统安全领域内合作加强的表现。

尽管有诸多发展机遇存在,但美国对华新战略本身仍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美军《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谈到“最具有与美国进行军事竞争潜力”的国家时,首次将中国排在了俄罗斯之前,这就使中国延续“韬光养晦”政策的困难进一步加大。而且由于美国自身的战略处境,它对于中国向外部输出影响力的举动更加敏感。此前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合作活动就被美方视为中国向拉美“输出势力”,争夺“美后院”,这就给中国外交如何走出去提出了新的课题。

此外,中国也不应该忽视中美战略关系中的不确定,或者说是消极环境因素。首先,在反恐反扩散领域内,中美在单边先发制人打击战略等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其次,美国不顾中国反对,继续推进对台军售,提升美台军事关系,互相防范对方的观念依然存在;最后,作为“hedging”政策的另一面,美国在亚太地区谋求组建美日韩、美日澳三角安保合作关系,维持自身强大核武库,都有防范中国的意味。对于中国军事发展的透明性问题,美方更是戒心重重。

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双方展开积极互动,从这点上来看,胡锦涛主席对美国的访问对于中美长期安全关系,以及中美战略互信的积极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