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珀欣:在此次协商中,一些国家很善变,非常不情愿,不愿意报告,不是不采取措施,而是不愿意报告。我们认为这是不可行的。
但事实上,中方正是根据协议,采取了行之有效的落实政策,进而在天津会议上和与会代表一起讨论节能减排的力度和政策问题,中国政府目前已经提出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也正是因此,中国在天津会议上被公认为在减排行动上“动了真格”。然而,这些赞许声中,也夹杂着不和谐的声音。伞形集团国家据此试图分化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强调共同的责任,淡化有区别的责任,要求所有国家都应当采取有意义的行动,甚至对发展中大国提出量化减排要求。
乔纳森·珀欣:在哥本哈根会议后不久,中国政府也向世界做了宣告,承诺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措施强度、可再生能源、森林等问题……这是强国就一系列问题做出承诺的事例。众所周知,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两国占了全球排放的一半。如果我们两国不采取行动,就不能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不同的认知,带来的是令人尴尬的现实: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减排目标落空,美国甚至至今不愿承诺与其他发达国家“可比较”的减排目标。
而在通向坎昆会议的关键问题——援助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再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但却是虚多实少。
解振华:各国各利益集团之间要建立互信,建立互信的第一件事是发达国家把快速启动资金建立起来,连已经承诺了的都没有建立起来,怎么能建立互信呢?所以发展中国家希望快速启动资金要建立起来,而且要公开透明,让大家知道这些钱谁出了,出了多少,给谁了,而且要是新给的钱,这些都要公开透明。
对于中方的呼吁,美方发言人没有直接回应,却巧妙地以图古鲁这样的小岛国为例做了一个比喻辩解称,不管国家大小,有需要就应该提出援助,因此很难解决究竟该给哪一个国家。
美方代表:图古鲁是太平洋上的一个非常小的岛国,大约有3万人,把他们放在天津的一角将消失。图古鲁比整个印度半岛和孟加拉国(有数亿人口)更有优先权吗?你怎么做决定?但与此同时,我们都看到了印度半岛的后果,巴基斯坦洪水造成了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你该如何决定我们向哪里投入这些资金?
美方的巧言令色,中方并不认同,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在向记者表示: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一味指责别人,而没有实际行动,只能说明它缺乏诚意,这才是影响谈判最终获得共识的最大障碍。
(来源:中广网 编辑:小唐)